我开的两类“四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与作为专业训练的国学经典课

我开的两类“四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与作为专业训练的国学经典课

郭齐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经典的合称,宋代以后通行于朝野上下,明代以后流行于整个东亚。近二十年来,我在武汉大学开了两类有关“四书”的课程,一类是通识教育课,一类是专业教育课。前者面向全校本科生,后者面向国学试验班的本科生。

一、作为通识教育的“四书导读”课

这类课程以前叫公共选修课,我曾以“中国文化”、“四书与儒家伦理”等课名开过(与此相应还开过“《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课程),3学分,54学时。近几年,改为通识教育课“四书导读”,2学分,36学时,所属领域为“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

我曾向学校建议在通识教育中开出中外经典课程,其中,中国经典有《周易》、《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史记》、《汉书》、《楚辞》等,多数已开出。通识教育中应有核心课程。我希望以最重要的中外经典,例如“四书”等课,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组织多人来开,让更多的学子掌握、通晓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系统与安身立命之道。

在“四书”通识课中,我提倡分别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让已毕业的在高校工作的博士生这么去开,可以使学生读得稍细一点,但我自己尝试的是“四书”合开,这也不失为一种方式,可以方便理工医类的学生,引他们入门。各校应有分别开的与合开的“四书”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一定的儒家经典的基本常识,背诵一些重要篇章。从根本上讲,是希望同学们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修养性情,改变气质,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四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经典导读是让同学们走进传统文化的便捷方式。本课程旨在使同学们直接接触中国经典,学习并实践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我们提倡读书与修身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中调动古代经典,让现代青年陶冶性情,更有幸福感。当今大学校园,重视功利,忽视身心性情的修养与道德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的发展有诸多不利。老师指导下的经典文献的修习,可以启发同学们用新的眼光和视角来诠释其中的义理,掘井及泉,深造自得,用以涵咏自身,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践形尽性,知行合一。

在本课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讲授,使同学们走近圣人孔子、孟子,接触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典,领悟做人做事的根本,护持中国文化之根。除了讲解“四书”的基本内容、内在精神、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外,还要告诉同学们如何自己去读“四书”,教“四书”。上课一开始我就讲:让我们一起来读“四书”,背诵张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通过这一课程,使我们活得更有意义与价值,更有崇高感!

修通识课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兴趣与修课的出发点也各自不同,为了照顾更多同学,我始终考虑到听课者的实际的国学素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讲解圣贤经典。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常常遭到曲解,本课程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我们吸收传统经典讲解的方式,融汇现代文化思潮,用同学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儒家思想的精义。

同时,我们制作了PPT课件,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方便;申请了本课程的公共邮箱,凡修习本课程的同学都可以在公共邮箱中下载课程PPT文件与参考资料,以便课后温习,加深、巩固所学内容;同学们若有相关疑难,也可以发送邮件到公共邮箱之中,我的助教对这些同学的邮件都会做及时的答复。

选修本课程的理工医文类学生绝大多数都能按时上课,在课堂上听课认真,不少同学还能就课堂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见解,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浓厚兴趣。就考试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对于传统儒家学说有了一定程度的切身理解。

课时安排:本课程分为四大单元,即《大学》导读、《论语》导读、《孟子》导读、《中庸》导读。教学即按照此顺序进行,这也是朱子所强调的阅读“四书”的次第。在学时分配上的理想状况是:“四书”概论3学时,《大学》导读6学时,《论语》导读9学时,《孟子》导读9学时,《中庸》导读6学时,总论儒学精神3学时。

教学方法:

1.课程讲授:讲解“四书”的内在核心精神;抽取出各经典的重要篇章,结合相关经典注解,逐字讲解,然后会通大意。在《论语》的讲授方面,我们以分类的方式,集中讲孔子的孝悌、忠信、仁爱、为政、天道与天命、修养与思想方法论的精华。在《孟子》的讲授方面,我们集中讲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人格境界与操守、论辩方法等。

2.朗读与背诵:课上带领同学们大声诵读;课下安排同学们背诵核心章节。我们还编了《论语》100条,要求同学们在课外背诵。

3.组织6人左右的助教团队(由博士后、博士生与硕士生组成),随堂听课,每人负责20位学生,由助教团队组织学生讨论(课内外讨论各一次)、答疑、批改与点评习作等。

4.讨论与答疑:通过公共邮箱,收集学生的相关疑难,及时、详尽地答复学生的疑难。

5.习作:要求学生交一篇手写的习作,老师认真批改、点评。

教材: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参考书:郭齐勇著:《中国儒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考核方式:平时背诵、习作,记录成绩2次。期末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义理的把握,记录成绩1次(占六成),三次综合评分。

礼仪:上课下课时由班长统一号令,学生起立向老师行礼问候,老师回礼致谢。

选修此课的多数学生比较投入,认为深受教益。本课程主要为同学们继续自学“四书”与中国文化其他经典打下一个基础,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尤其是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孔孟之道的尊重与热爱,端正文化立场与心态,理解儒家对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贡献,批评对孔孟的诬蔑不实之词,拨乱反正,使他们懂得什么叫文化自觉与自信,我们拿什么精神走上世界,参与文明对话,以及儒学经典在现代生活中参与公民道德建设与健康的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意义。

此外,我还曾经为经管学院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上过两轮“中国文化”课,之一为《论语》、《孟子》,之二为《老子》、《庄子》。

现在有很多老师在开此类通识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史家郭齐家教授原在校本部讲“四书”,退休后,六七年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主要讲《论语》、《孟子》与《老子》。与我合作过的博士后、我曾指导过的博士生中,已有十多人在国内各高校开通识教育的“四书”课程,令人欣慰。

附录:2010—2011年第二学期,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四书导读”,郭齐勇主讲,限制选修人数125人。

实际上课的安排(每周3学时):

第一周 绪论:为什么要读“四书”,如何读“四书”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修齐治平

第二周 孔子与《论语》,论孝悌忠信

(布置背诵《论语》100条)

第三周 《论语》论“仁爱”(核心价值系统)

第四周 《论语》中的政治观与管理智慧

(布置学生写习作一篇,1200字)

第五周 《论语》论天与天命,人生意境

第六周 《论语》的现代意义

(本周组织课外讨论一次,由助教掌握,每位助教带20名学生)

第七周 《孟子》论性善

第八周 《孟子》的政治哲学

第九周 《孟子》论人格境界与操守

第十周 《孟子》的论辩方法

(本周用2节课举行课堂讨论,请习作写得好的学生十余人发言)

第十一周 《中庸》的智慧与方法论

第十二周 《中庸》续2节,“四书”总论1节

二、作为专业训练的“四书研读”课

国学试验班设置了必修课程“四书研读”,分两个学期上,共6学分,108学时。其中,“四书研读(上)”讲《大学》与《论语》,“四书研读(下)”讲《孟子》与《中庸》。我讲过两轮“四书研读(上)”,讲过十一轮“四书研读(下)”。以下重点介绍“四书研读(下)”的教法。

(一)教学目的

“四书”是中国传统儒家的核心经典,凝聚着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四书”是国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古文献知识。作为“四书研读”的第二部分,本课直接选用“四书”经典文本,引导学生系统地诵读《孟子》和《中庸》,并熟练背诵全文。同时,本课不仅讲训诂,而且讲义理,不仅讲知识,而且讲价值,讲为人为学之道,讲孔仁孟义的现代意义与安身立命的作用,通过让学生真正读懂、正确分析与理解原著经典,进而以成就同学们的君子人格为目的。

讲授、介绍《孟子》和《中庸》经典文本的总论性的知识要领,具体地分章节导读,要求同学们能够熟悉《孟子》和《中庸》文本的结构,逐字逐句地深入理解重要章节和经典文句,掌握“四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特别是《孟子》中的“性善论”、“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以心善言性善”、“持志知言养气”、“民贵君轻”、“大丈夫”、“天爵良贵”等重要观念和《中庸》的“慎独”、“诚明”等核心范畴。批判自“五四”以来,特别是“文革”以来对“四书”、孔孟之道的误解与错误批判,密切联系当下中国文化思想界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探讨儒家核心价值的继承与创造转化。

(二)教学要点与问题讨论

需要讲清楚《孟子》的重要范畴、命题、短语与问题,总体归为四个大的方面:心性论、政治论(仁政学说)、修养论、修身与政治的关系论,把握好这四个方面。讲清《中庸》性、道与教的关系,中庸之难行、中庸之道的体与用,五达道、三达德及以修身为本的治国九条大纲。讲清“诚”范畴与“诚”是实现中庸的最根本条件。

我为学生设计的思考题:

1.孟子为什么要批评当时流行的“生之谓性”之说?其性善论的要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在人性论上,孟子提供了什么新的思想?

2.孟子的仁政思想为东亚提供了什么样的政治哲学的资源与范式?其历史影响如何?

3.论述孟子的修养工夫论与人格理想论的具体内容与当代价值。

4.如何理解“万物皆备于我”?孟子是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吗?

5.有人说,孔孟儒家的孝道亲情必然会导致腐败,是这样吗?如何辨析?

6.最近,全国人大对刑事诉讼法作了修改,有限度地肯定了亲属的拒证权,请谈谈您对“亲亲互隐”、“孟子论舜”的看法,并对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予以评论。

7.现在有一些地方,老年人跌倒后,没有人把老人扶起来,请分析评论这一现象与南京彭宇案。

8.论述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9.凡与圣是什么关系(“极高明与道中庸”)?

10.中庸之道是庸俗、保守、乡愿吗?

(三)教学方法

教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参考书:来可泓撰:《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郭齐勇著:《中国儒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教学的关键在组织读书(以原著为主)与讨论。

要求:

1.弄清《孟子》、《中庸》每一字、词、句、段、章的训诂与义理,特别弄清要点。

2.主要靠同学们课下读书,做好预习与复习,“四书”全部背诵。

3.请五六位博士后与博士生、硕士生做助教,每位助教与四五位本科生组成一个小组,经常联系;助教一定要随堂听课,组织小组讨论,掌握背书情况,与学生交流切磋,批解点评小论文(习作),推荐习作到班上点评,推荐课堂讨论的发言者。

4.每位同学写小论文(习作)3篇(每篇不少于1000字);作业用繁体字手写,竖行书写,不收打印稿。

5.每位同学在小组发言3次,在课堂发言1次(每次发言不少于10分钟)。

本学期小组、课堂讨论的参考题目:

1.《公孙丑上》知言养气章:知言、养气、持志之关系。

2.《万章上》第3章万章问曰章与《尽心上》第35章桃应问曰章:如何理解孟子论舜,关于亲情与公私的关系,孟子伦理设计的意义。

3.《告子上》前八章:孟子的仁义内在说与性本善论。

4.《尽心上》前4章与第21章:孟子论心、性、天、命之关系,如何以心善言性善。

考核方式:

本课程平时考核多次,除背诵、默写外,主要是小论文写作、讨论课上口头发表(登记平时成绩3次)。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制作A、B两套试卷,试题全面考核学生对《孟子》和《中庸》文本的标点、句读、训诂知识,特别是文本解释、分析批导、思想阐发与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上课礼仪:

上课、下课时,全体学生起立,向老师行礼、问候,老师回礼、答谢后方可坐下。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 绪论

第二周 《梁惠王上》

第三周 《梁惠王下》

第四周 《公孙丑上》

第五周 《公孙丑下》,小组讨论参考题目一(先到课堂上课1节,再讨论2节)

第六周 《滕文公上》、《滕文公下》

第七周 《离娄上》

第八周 《离娄下》

第九周 《万章上》、《万章下》(本周另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参考题目二,用课外时间)

第十周 《告子上》

第十一周 《告子下》

第十二周 《课堂讨论参考题目三》

第十三周 《尽心上》

第十四周 《尽心上》、《尽心下》

第十五周 《尽心下》,小组讨论参考题目四(先到课堂上课1节,再讨论2节)

第十六周 《中庸上》

第十七周 《中庸下》

第十八周 总结

第十九周 复习、考试

总之,“四书”课程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贯彻德业双修、学行一致的学风,讲礼仪,讲实践,尊师重道,通过学生社团“珞源国学社”等,适当组织同学们当志工,到武大附小等小学去辅导小朋友们读《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本课程更重要的目的是启发同学们立大志,弘大愿,先立乎其大者,养浩然正气,以志士仁人为榜样,立定生活目标,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的三不朽精神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为崇高境界,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健康的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