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姜兆萍
布鲁纳提出,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1]“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注重实践训练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测量理论和方法、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报告等。事实上,它把心理学专业所学习的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化和整体化,促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因此,“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要求学与教的过程从问题出发,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评估方法,通过提出问题、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等研究实践过程系统化学生的方法知识,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思想上强调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学者们也一致认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教育思想家把这种观点深入教学领域。布鲁纳提倡让学生自己思考课题,建立假说,并且创造性地解决课题。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强调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波普也曾经提出一种“社会学的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是从问题开始,提出理论和假设,通过批判检验和消除错误,最终达到社会改革和改良的目的。而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心理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同样适用这种从问题出发的“社会学的技术方法”。
因此,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4]。而以人的心理行为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更需要强调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任何心理行为问题都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如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心理测量、行为观察或访谈等方法来考察心理行为问题。因此,进行心理学研究,不能拘泥于某种方法或技术,以方法为中心,而要从所关注的问题本身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不要因为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技术而限制了认识事物、理解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可以说,如何从已有的理论、实践中发现问题、评价问题,并能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事科学研究所要具备的问题意识。某种研究方法或技术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学习相对容易,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则相对复杂,但这却是从事高效、有生机的心理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培养本科生从事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设计方面,首先要以什么是研究问题和什么是心理学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本位,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当代科技进步的成果以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以批判的态度发现、关注和解决当代心理社会现象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然后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为解决心理学前沿问题而服务。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发现问题、界定问题、综合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意识。[5]可以说,从问题出发,这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意识,也是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教学思想问题。
二、教学形式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与讨论
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作为心理学系本科生的方法学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对教学中所涉及的具体研究方法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真实的研究实践中进行应用和掌握。教师组织班级中的学生以自由组合为主搭建学习团队,形成4~5个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选择一篇最值得讨论的文献进行讲解并组织讨论;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提供一个合理可操作的研究设计;结合教学内容与团队兴趣确定一个研究项目开展研究行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探究和体验等具体研究活动来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意义建构。在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个研究小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完成整个研究项目的文献收集与分析整理、选题、研究设计、实施与数据收集、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等工作。这样的教学形式,与传统“一言堂”的教学形式相比,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和研究主体,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根据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等三类。⑥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技能和研究程序来解决心理学问题,达到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合作、交往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实现教育情感领域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在强调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实践发现,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学习,有助于班级形成一个生动活泼、人人参与、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的学术气氛,提高学生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评估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鉴于“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更注重实践的应用型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的方法,显然无法有效评价学生是否真实掌握并会运用所学习的内容。因此,要进行教学评估和学习效果评估,就需要打破以往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法,综合考查学生表现,科学地考核学习成绩。课程总成绩可以由小组课程论文成绩占60%(主要是小组独立完成一项完整的心理学研究,包括选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数据分析和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和课程论文答辩等,注意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意)和个人作业成绩占40%(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两部分构成,为了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提高。小组内每位同学成绩无差异,体现出小组合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精神;拉大组间差异,体现竞争与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将不同阶段的小组考核结果及时向学生进行适时反馈,从而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如平时作业的及时评估以及小组合作课程论文的选题、开题、课程论文答辩的组织和讨论等。尤其是在论文写作与交流部分,增加了课程论文答辩环节,通过此环节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心理学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与交流等综合科研素质。在此环节中,按照编排的顺序,某个合作小组担任主述方、主辩方,以文献研究者的视角还原研究过程,以研究设计者的视角维护自己的研究立场和思路,以研究行动者的视角提出对研究的反思和建议。其他合作学习小组担任主答方,听取答辩小组的研究汇报,对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和研究结果、结论进行提问和评价,或者提出研究建议。
这种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就是形成性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使那些靠机械记忆的学生不能得高分,而那些爱动脑筋,喜欢钻研,动手操作能力强,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学生才可能得高分。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通过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程序完成之后对所得效果加以衡量的总结性评价相对比,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根据教师反馈进行学习调整,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更理想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成为具有任感的自主学习者。
总之,研究方法类课程更注重的是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思想方面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而不仅仅以工具性的态度进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教与学;通过采用合作学习和形成性评价等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峰:《布鲁纳“发现学习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88~189页。
[2][美]A.爱因斯坦,L.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3]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128~131页。
[4]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第10~17页。
[5]劳凯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管理意识和方法意识》,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5~15页。
[6][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