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实践(2005—2009)
陈祖亮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2004年以前,在大规模扩招的研究生还未涌入就业市场时,研究生就业压力并不大,一般在毕业前夕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便可。但是到了2005年,当在全国范围内扩招的研究生普遍进入就业市场,研究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就业环境等影响,甚至出现研究生就业难的情况。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研究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越来越重要。“狭路相缝勇者胜”,毕业生只有具有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技能,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只有毕业生具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才能有高的竞聘获胜率;只有高竞聘获胜率,才会有高就业率。而毕业生的竞争力来自于平时在读时的各项准备,来自于尽早进行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为了让毕业生尽早进行择业准备,做好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业规划,这几年哲学学院尝试在研究生中开展了较为规范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所谓职业生涯辅导,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好学业,为求职乃至工作做好充分准备。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与任务的计划或预期性安排,它涉及两个方面内容:第一,个人对于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主体方面的认识;第二,个人对其一生中职业发展、职位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过程的设计。以下是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一、主要理念
1.在大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中引进职业生涯辅导与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进心理辅导一样,不仅是工作内容的丰富,而且是工作方式的转变。
2.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举措,是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新载体。
3.职业生涯辅导能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和求职竞争力。
二、基本做法
(一)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尽早确立
“凡事预则立”,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亦如此。只有研究生同学尽早确立了职业人生目标,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自我培育才会更加自觉,也才能够围绕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充实自己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素质,避免在临近求职时或求职过程中再发现素质方面的缺陷而为时已晚。实际上,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研究生就业的需要,也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教育的需要,有利于研究生更加明确地进行学习与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与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
哲学学院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对研究生进行以“研究生的职业人生规划与在校期间的准备”为主题的系列职业生涯教育活动,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一般4~5讲,配合研究生学习的进程进行。第一讲在研究生一年级的第一学期9月底10月初进行,主要帮助刚进校研究生确立大的职业目标。对于哲学学院的学生而言,目标主要有三方面:工作、考博或者从事博士后研究、出国。第二讲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开展,主要对学生如何写一般论文和学位论文、如何发表论文、如何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研究与综合素质拓展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强调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哲学研究生就业的重要性,强调不同的职业对于素质要求的差异性,指导研究生同学提前进行素质准备。第三讲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二学期3、4月份举办,主要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及不同性质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这一讲主要由学院杰出校友或企业家来讲。第四讲在研究生二年级第一学期的9月举行,主要是进行国家、省及学校就业政策的教育,宏观、微观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毕业生同学求职的建议。第五讲在研究生二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举行,主要是解答同学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求职面试等技巧进行指导。
(二)结合学生实际,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辅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方向,确立合适的期望值
在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群体生涯辅导的同时,还将群体生涯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促进学生择业目标更贴近实际,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群体的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在学生大致确立了基本职业目标之后,主要采取分类指导、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目标,确立符合实际的目标或方向。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工作经验,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对社会尤其是对职业了解极少,确立职业目标时,往往容易脱离实际,例如,有的同学从他的性格和在学校进行的素质培育和训练来看,不适合去从事公务员工作,但他却希望去当公务员;有的同学因家庭因素等情况本不适合出国学习,却要出国;有的同学的家庭状况适合先工作后考博,却要先考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个别指导,提出建议,帮助学生综合考虑自己的状况,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对于确立了毕业后去工作的同学还有调整期望值的问题,也就是选择什么职业,或到哪里工作的问题。在武汉大学攻读学位的不少研究生从小学读书开始就是优等生,长期的读书生活而缺少实际的锻炼,导致了其很高的心性,对就业的期望值相对较高。较高的期望值与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的职业选择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如有的同学非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不去;有的同学不愿到高校从事辅导员或其他管理工作,等等。对于哲学学院的学生来说,如果非某些城市不去,非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不干,不愿从基层具体工作干起,择业将会失去很多机会。为了改变学生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就要进行个别职业辅导与指导,帮助他们分析主客观情况,以便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必要消除导师的某些误导,消除学校辅导员队伍在学校的地位给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哲学学院2005届硕士毕业生有13人、2006届有38人(2003、2004级)、2007届有10人进入高校工作,其中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从事了高校辅导员或其他管理工作。
在学生确立了目标之后,还要分类予以指导和帮助。对于拟考博或出国的研究生,尽量提供条件,让他们一心一意为考博或者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硕士毕业后拟就业的研究生,一般都尽量安排担任学生干部,让他们通过学生工作得到锻炼和磨练,而且在评奖等方面也尽量给予照顾。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被大中型企业选中。2007届毕业生中有11人、2006届12人(2003、2004级)、2005届3人进入公司或企业。
(三)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求职技巧,提高应聘成功率
在硕士生的第二学年和博士生的第三年,主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包括:(1)分析国家宏观政策。告诉学生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发展潜力,为同学求职的方向提供基本的思路与参考。(2)传达当年的宏观就业形势分析及国家、省和学校就业政策。让学生明确政策要求。(3)从学院近几年的就业率,分析哲学专业学生的优势与劣势,增强学生求职的自信心。哲学学科远离市场,对口专业需求单位极少,属于当前就业市场中冷门的冷门。不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专业”。此时的指导要充分分析专业的优劣,鼓励学生“没有专业是最好的专业”,要求学生不要受专业所限,也不要因招聘单位的专业需求中没有哲学专业的需求而不去应聘。(4)给出求职技巧的建议。包括求职策略的选择、求职简历的制作、面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防止招聘陷阱和诈骗等。
除了进行群体就业指导外,我们还非常重视个别指导。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求职应聘技巧提出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求职多次失败并非属于素质原因,而是缺乏必要的求职应聘技巧。如2007届有一位同学五个单位的初试都入围了,但连续在四个单位的面试中都落选了,后来通过个别指导,终于在第五个单位面试中顺利胜出。
(四)注重同学之间求职应聘经验交流,提升求职竞争力
在开展好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同学之间求职应聘经验的交流、同辈间的相互学习。经历过求职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体验或者说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为了利用好这笔资源,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开展同学之间的交流。第一种方式是,在每届毕业生离校前,选拔5~7位求职经验有特色、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向下一届同学介绍求职经验及求职过程中应该注意或避免的问题,并与下一届同学进行交流。而且还将交流过程录像制成光盘赠送给下届同学进行求职参考。组织毕业生深入寝室,解答就业的各种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辅导。第二种方式是,在每届毕业班求职过程中,一般召开2~3次求职经验分享交流座谈会。通过分享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应聘成功率。2007届一名博士生将他特殊的面试、试讲经验与大家分享,对其他同学很有启发。2007届一名硕士生将“小组讨论式”面试经验与大家交流,同学们也受益匪浅。在2008届毕业生交流会上,主要分享了到企业求职面试、成功应聘到本来在招聘计划中没有对哲学专业有需求的单位求职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座谈交流会也便于及时了解和把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地进行教育和指导。2007届一名博士生,在武大读书10年,但博士毕业后发现能够谋得的职位也许在本科毕业时也能得到,心情很郁闷,我们通过座谈会,这一情绪及时地得到了化解。
三、效 果
哲学学院在2005—2009年期间,有8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9个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数为100人左右(硕士生约60人,博士生约40人),毕业生人数大约是80人,另外20人左右推迟毕业。这些研究生当年年底就业率:2005年为96.2%,2006年为91.4%,2007年为93%,2008年为92.7%,2009年为90%。未就业的研究生多是复习考博或准备出国的学生。当然,哲学学院研究生有较高、较稳定的就业率,根本原因在于武大哲学学科雄厚的实力和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在于学院对研究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载体,推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目标更加明确地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为职业所需要的素质进行准备,提高了求职应聘的竞争力。
【注释】
[1]本文为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