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初探

女性心理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初探

徐华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

女性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出来的心理学分支学科。1973年,作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5个分会,女性心理学会(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women)成立。目前,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学系开设了女性心理学课程。相比之下,我国近年来心理学的整体发展更倾向于学习西方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进展,而不太重视诸如女性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我国目前开设女性心理学课程的心理学系还比较少,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料和相关经验也比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对女性心理学课程开设实践的总结,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与相关领域的教师、学者进行交流。

一、女性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有一门男性心理学课程?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刚好可以顺便解释女性心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在心理学史上,女性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的研究者大多数是男性,研究对象也多数是男性,女性和女性经验不仅受到忽略,而且与女性相关的理论也基本是以男性为标准建立的,女性的行为常常被解释为对男性标准的一种偏离(Crawford&Unger,2009)。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妇女运动的兴起,女性与性别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心理学领域也开始反思传统心理学对女性的认识中是否存在固有的思维定势或刻板印象。通过对概念、假设和方法的反思,心理学家创建了这门以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消除对女性不利因素的心理学分支。女性研究者在推动这个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女性心理学主要探讨女性与男性有何相似或差异,女性经验具有什么独特性,以及影响女性心理的生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女性心理学试图纠正性别研究中的偏差,认为性别比较研究过于关注性别差异而忽略了性别相似性,性别差异又往往被归因于生物性差异而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影响。目前,较多女性心理学的研究者持性别相似性观点,在实证证据的基础上认为男女两性在多数心理特质上是相似的,反驳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观点。女性心理学研究在做性别比较的结论时也较为小心,通常认为根据性别比较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才可对性别差异做出结论。女性心理学不仅重视对量化方法的使用,同时也承认质性方法对探讨女性经验的价值和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女性心理学的课程类型为专业选修课,主要为心理学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开设。其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或心理学导论),如果修过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会更容易理解这门课的内容。

课程结构主要参考Margaret W.Matlin编写的《女性心理学》,内容框架包括:女性心理学绪论,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偏见,性别发展,女性的青春期,认知能力与成就动机的性别比较,社会行为的性别比较,女性的职业发展,爱情与婚姻,成为母亲,女性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针对女性的暴力,中老年女性的生活,女性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为了方便学生选课,课程结构、教学安排和课程要求都在第一次课上向学生说明。

课程大纲的编写主要参考的是国外的课程大纲。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的课程大纲(通常能够在网上搜索到)内容较为详尽,每章的阅读和参考资料都详细列出,课前和课后的作业要求也比较细致。这些课程大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少课程资料的不足,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对于专业基础课而言,女性心理学不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为课程重点,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了解女性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对女性与性别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以及对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作为一门基于反思和批判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分支,女性心理学在教学上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固有观念的重新思考。

女性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还包括思考社会不平等问题,加深对女性的理解,促进女性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以及促进以性别平等为目标的社会变革(如减少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三、教材与参考书

授课内容主要结合了几本国外教材和参考书以及近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国内外女性与性别心理学的较新研究发现)。目前女性心理学课程可供选择的中文教材比较少,主要的几本都是国外教材的中文翻译版。由于不以闭卷考试为考核方式,因此在教材上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选择,参考哪本都可以。一本是由Claire A.Etaugh与Judith S.Bridges编写,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苏彦捷教授组织翻译的《女性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比较严谨,翻译质量较好,不过版本略旧,阅读趣味性一般本书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阶段阐述,更适合已经修过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同学阅读。另一本是由MargaretW.Martin编写,由赵蕾、吴文安翻译的《女性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本较新,内容相对易读,趣味性略好,不过对某些心理学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

英文教材主要参考的是上述MargaretW.Martin编写的The Psychology of Women(该教材的英文国际版可以在卓越网购得)。另外几本性别心理学教材和手册也都值得参考:Psychology of Gender(Vicki S.Hegeson,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该教材的英文影印版),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ender (Laurie A.Rudman&Peter Click)及Handbook of Gender Research in Psychology(Joan C.Chrisler&Donald R.McCreary)。

授课内容还参考了四本相关的翻译书籍:《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Mary Crawford&Rhoda Unger,中华书局),《亲密关系》(Rowlan S.Miller&Daniel Perlman,人民邮电出版社),《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Julia T.Wood,暨南大学出版社),及《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David Knox&Caroline Schacht,北京大学出版社)。

另外,有3本专门刊登女性心理学研究的期刊可以参考:《女性心理学季刊》(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性别角色》(Sex Roles)和《女性主义与心理学》(Feminism&Psychology)。课程内容参考国内外学术论文,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文献检索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比教材内容更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可以弥补教材内容未及时更新的问题;二是国外教材缺少关于我国情况的内容,某些主题(如女性职业发展)比较需要查找和参考国内相关的研究和资料,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分析我国女性面临的困境和可行的发展途径。

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解为主,参照PPT课件。在对PPT课件的使用上,文字内容准备得相对较多,比较详细,但缺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起来可能会囫囵吞枣,来不及完全理解。那些未能理解的内容,需要课后再阅读PPT或教材内容进行消化。

为了引发学生思考,每节课的不同部分分别设置了一些问题,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对一些现象和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不过从学生总体的课堂回应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在回答问题上不是很积极。当然,不同类型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情况,某些更贴近学生经历的问题,他们的回应会多一点,一些与他们经历较远的问题,则回应较少。学生课堂回应不足,可能是由于学生以往接受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并不以学生为中心,也不注重对学生公开表达个人观点的培养;另外,也可能是由于我们对教学互动的把握不够好,在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

为了扩宽学生的视野,看到所学内容与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关联,我也找了一些与不同主题有关的近期新闻与社会议题,结合女性心理学的视角,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

五、课程作业与考核方式

课程作业要求分为三部分,期中作业(团体访谈,25%)、小组专题报告(25%)和期末作业(原典阅读后写一篇评价性书评,50%)。这样设置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同时也希望弥补心理学本科训练中可能不足的方面(如质性研究方法)。作业写作规范要求参考APA格式和中国心理学会编写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学生对三项作业的最初反应是“对于专业选修课而言,负担有点重”,但也有一位高年级同学在第一节课后发邮件表示作业这样安排很有必要,因为质性研究方法和原典阅读方面训练不够,她希望通过完成作业获得练习和提高。

期中作业的要求是选择一个女性心理学问题,组织一次5~8人的小组讨论或焦点团体访谈(25~35分钟),记录提问与讨论要点(录音),总结讨论结果并做出评价与反思(1500~2500字)。提交的作业文本要求包括方法概述(参与者基本信息、访谈提纲、访谈时间和地点)、结果总结(重要的讨论或转录原文附在结果框架的相应位置)、讨论(针对结果讨论、反思有何局限)、结论(结论是否依据结果得出)与参考文献。给学生的参考资料包括介绍焦点团体访谈的文章、访谈提纲样例以及焦点团体访谈研究报告的样例。该作业的目的是希望弥补课堂发言和讨论的不足,培养学生尝试以团体访谈法完成一个实证研究练习。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选题反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和角度。对于需要作业反馈和修改建议的同学,我都在他们的电子文档中做了详细批注。多数收到反馈的同学表示反馈对他们有帮助,会认真修改。

小组专题报告的要求是5~8人一组(自由组合,鼓励成员多样化),商定一个女性或性别心理学的主题(如认知能力的性别比较、媒体中的性别偏见等),回顾以往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发现(每人至少阅读一篇实证研究报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法。课堂小组报告的PPT需要包括研究主题、小组成员、文献与方法回顾、问题提出、方法考虑、参考文献等,并附上小组成员的分工细则及每个人的贡献。该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心理学研究的团队合作能力。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很多组学生都完成得不错,准备得也比较充分,能够针对一个研究主题,查找到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PPT呈现的方式也比较多样,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也有同学分享了查找资料的经验以及组内讨论中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另外,不同小组之间也有相互促进,他们可以看到一些比较优秀的例子,可以学习和吸收其他小组报告的优点。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报告人多数是组长(组长通常是比较优秀的同学,也可能有一定的报告经验),而更需要锻炼的同学可能没有获得锻炼机会。下一轮课程可以考虑鼓励组内不是组长的同学来做报告,给他们一些锻炼机会。

期末论文(50%)的要求是选择一本女性心理学或性别研究的著作,写一篇评价性书评,3000~4000字,该作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原典的批判性阅读,以及练习写评价性书评。推荐的阅读书目包括:女性主义著作《第二性》和《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女性道德发展心理学著作《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女性心理学:爱和性的研究》,进化心理学家戴维·巴斯的《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哲学著作《性与性格》,社会学性别研究《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及妇女史研究《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妇女问题》。另有两本是生物学教授撰写的科普类书籍,奥利维雅·贾德森的《性别战争》和德斯蒙德·莫利斯的《亲密行为》,虽然这两本不属于学术研究,但同样出自学院派教授之手,内容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对性别研究视角的兴趣。评价性书评的内容要求包括:书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年份)、作者的简要背景(资历、学科背景、经历、以往出版书籍)、描述作者的主旨(核心问题、主要观点)、评价作者如何实现该主旨(以书中内容作为证据)。评价角度包括文献(综述是否恰当、充分)、假设(是否恰当、无偏差)、结构(是否清楚)、方法(是否客观、合理,资料来源是否可靠)、贡献(与同领域其他书相比有何贡献)、局限(弱点、尚未回答的问题)、读者角度(是否适合目标读者,是否可读、有趣、有助益)及影响(该书对你有什么积极影响)。

六、教学反思与未来规划

一门新课,由一个新手来上,想必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一定不少。根据这一轮的讲课情况和学生反馈,可以改善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教材方面,可以考虑使用英文教材,不少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还是不错的,可以尝试使用英文教材,观察一下效果。在课件方面,每页PPT的内容可以适当精简,重点突出,减少课上文字阅读,着重解释和帮助学生理解。在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上,一方面需要注意与其他专业课的衔接,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在某些内容上的重复。在考核方式和作业要求上,可以根据两轮课程的效果,在考核方式和作业要求上设置得更合理一些,既能加强某些方面的训练,又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完成,不会负担太重。在课程参考资料方面,学生反映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不足,因此需要提早把课程所需资料报给资料室和图书馆,保证学生的阅读需要。

学生在论文写作规范的掌握上,存在一定个体差异。针对多数学生写作规范训练不足的情况,可能需要安排一次课专门讲解论文写作规范和要求,这对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和未来完成毕业论文应该会有所帮助。对于学生作业中的优秀论文,可以鼓励学生在修改、扩充后,尝试向研究类或科普类期刊投稿。

国内目前还比较缺少本土教师编写的优质女性心理学教材,这也是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其必要之处在于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女性心理学相关问题(而非单纯依赖国外教材和研究成果),也可将华人心理学界各项相关研究成果纳入其中。这样一本教材可供心理学学生选读,也有利于向公众介绍和普及女性心理学。

◎参考文献

[1]Crawford,M&Unger,许敏敏、宋婧、李岩译:《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中华书局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