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数据库嵌入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思考
黄 超
武汉大学图书馆拥有海量的中外文电子数据库资源,而且武汉大学仍以每年超过千万的经费投入来不断丰富和更新图书馆电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资源在武汉大学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在本科生教学实践中发现,作为虚拟世界最活跃群体之一的本科生,对专业化的学术数据库的认知度和使用情况不太理想。笔者通过图书馆咨询、课堂问卷和个别访谈还发现,本科生对电子资源的低认知度和低使用率既非学校不重视和图书馆缺乏宣传,也不是本科生自身没有现实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教学的核心环节,而在核心教学环节中电子数据库的缺位,使许多本科生与这一信息资源宝库失之交臂。因此,将电子数据库嵌入本科生教学或将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笔者在为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本科生开设的“基督教会史”课堂上,在教学计划中将电子数据检索与课堂教学全程紧密结合起来,这一做法不仅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和积极配合,而且在课堂讨论、期末论文写作中,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个人体会和课程论文质量的明显提高体现出来。本文将对这一简便易行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并结合哲学学科的本科生教学特点进行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以“谷歌”、“百度”为“参考文献”的课程论文
在武汉大学文理学科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期末测试一般采取闭卷考试,三年级以后则以课程论文写作为主。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在“西方宗教哲学史”课程结束后,布置三年级学生以每次课程的课后思考题为论文选题,完成一篇课程论文。在论文评阅过程中,总体来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堂讲授的知识,并对教材和阅读书目有所了解,但是,就论文本身来说,缺点也很明显,正如一位学生坦言,他们现在写论文和高中写作文还没有本质区别。这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论题的理解和阐释不深入,学术视野比较狭窄;第二,论文写作缺乏学术规范,行文口语化;第三,参考文献偏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几位同学甚至在论文中直接以“谷歌”和“百度”的检索结果作为论文的“参考文献”出处。
笔者就此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论文写作情况,特别是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回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许多老师一般在期末布置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布置后,一般没有时间进行相应的论文写作辅导;第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往往重在阅读老师提供的教材和参考书,部分同学去图书馆查阅了相关图书和期刊,但是,电子数据库很少进入同学们的视野,部分网络达人也仅仅满足于通过“谷歌”、“百度”获取信息。当我询问同学们是否知道图书馆拥有电子数据库时,他们大都回答知道,但是,他们又觉得电子数据库似乎是老师和研究生才真正需要的学术平台,对于本科生则有些过于专业和高深。
我对图书馆的相关调查发现,本科生是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重要目标群体,本科生积极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将会极大地降低学校在电子资源投入方面的单位成本。图书馆为了普及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不仅提供了方便的检索界面,而且做了大量的针对性宣传。图书馆信息中心还常年开设面向不同学科、不同层面读者的培训讲座,其中“90分钟专题讲座”、本科生专场讲座和课程辅导都包含有培训和鼓励本科生使用电子数据库的初衷。反观我们的本科生教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一般更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述,而电子资源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笔者尝试通过电子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全程结合来提高同学们的电子资源使用能力,并期望以此培养一种独立的学习和科研习惯。
二、嵌入数据库检索的课堂教学实验
教师在从事科研选题和研究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运用电子资源全面检索的良好习惯,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某种程度上间接使用了网络电子资源,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但是,将数据库检索与课堂教学自觉地结合起来,使海量的电子资源直接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在我们学校的文科教学中并不普遍。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笔者为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本科生开设“基督教会史”课程,为实现将数据库检索嵌入课堂教学的目标,我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和步骤:
第一步,教学准备:在备课阶段,确定本课程中包含的当前学术界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这些热点问题为检索词,在图书馆电子资源中做中外文全面检索,将检索结果与教材和参考书的内容进行比较。这一工作不仅使教学内容大为扩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电子资源与书本的比较带给同学们一种感性体验,从而认识到使用电子资源的重要性和乐趣。
第二步,数据库检索培训:在同学们初步认识到电子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后,我们与图书馆信息中心联系,请汪燕老师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点和本课程的实际需求做了一次“数据库检索培训”讲座。讲座在图书馆培训教室进行,汪燕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并要求同学们以“托马斯·阿奎那”为检索词同步操作练习。这种实用并且生动的培训使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基本检索技能,并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家底”有了基本了解。汪老师在PPT中提到“图书馆馆藏纸本期刊6000余种,而电子期刊2万3千余种,63万余册”时,同学们感到对电子资源的忽视无异于“暴殄天物”。
第三步,专题检索练习:培训结束以后,我布置同学们以“中国礼仪之争”为主题,在图书馆电子资源中进行无遗漏检索,强调不仅要覆盖中文文献,而且要覆盖西文文献。同学们将独立完成的检索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发现彼此的优点、不足及其原因。比如,有的同学检索结果偏少,遗漏了一些重要文献,其原因正是培训老师提醒过的“跨库检索的结果不如逐个单一数据库检索的完整”。这次练习使同学们对中外文献中关于“中国礼仪之争”的论述有了全面深入的、多角度的了解。许多同学由此感叹学术研究并不是一件轻松随意的事情,而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事业。
第四步,运用电子资源完成课程论文写作。布置课程论文时,我提出几个具体要求: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不得少于20篇,其中至少5篇为外文文献;论文格式参照CSSCI期刊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外在的、量化的,易于检查,但是,一旦同学们完成这些外在的工作时,他们的论文基本上已经不同于“谷歌”和“百度”的水平了。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同学的论文中读出研究的或者“哲学的”味道。
总体来看,本次教学实验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积极配合,证明最初“拔苗助长”的担心是多余的。一些同学对电子数据库资源用“相见恨晚”来形容自己的体会,他们认为,通过电子数据库资源嵌入课程教学可以开阔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特别是能够体认到什么是真正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研究。
三、几点思考
哲学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在哲学学科本科生教学过程中,重视原典教育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优良传统。如何在坚持自身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以适应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对哲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次教学实验的目的所在。
第一,正确理解原典教学与电子资源数据库运用的辩证关系。在哲学教育中,如果忽视了原典教学的重要性,离开了对哲学原典的系统学习和正确理解,所谓的哲学教育就如建立在沙子上的高楼一样,是根本立不住脚的。在原典根基不稳的教育基础上,奢谈哲学的时代化、大众化则是痴人说梦,只会导致哲学的庸俗化、快餐化。同样,如果我们把原典视为哲学思想长河的源头,那么,严谨的、规范的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则可喻为哲学的入海口,只有把握了从源头到入海口的整体,我们才能更本真、全面地了解哲学思想的发展。哲学类电子资源数据库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绝大多数最新出版的哲学资源,而且以高效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编目原则将这些海量的资源有机组织起来,使用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方便地按需获取。也许一个获取哲学信息的检索途径就是一个哲学思想的独特视角。因此,电子资源数据库不应该仅仅是哲学研究的技术性手段,而应该成为哲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实现真正的教学就是真正的科研。一位同学在参加了数据库检索培训后深有感触,他认为通过电子数据库平台,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了和老师同样水准和高效的学术平台,教师拥有的相对于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优势将被一次性“抹平”,学生可以运用电子资源数据库检验教师的教学基本情况,“老师想照本宣科、‘糊弄’学生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师对新技术的运用也远不是诸如制作PPT、播放影音资料那么简单,可以这么说,在专业的、界面友好的数据信息平台的推动和压力下,教师的每一次授课将是对学术发展的一次总结,对学术前沿的一次探索,真正的教学将成为真正的科研。因此,教师应该乐于并且有义务将这一知识和技术平台运用于课堂教学,在高水准的学术平台上接受学生的课堂监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长。
第三,运用数据库资源应该成为本科生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数据库检索已经成为了科研的基本环节,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数据库资源也间接地参与到了教学之中。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如果能够在他们进校的第一天起,就把电子数据库及其运用技巧交给他们,授之以渔,使他们的第一堂专业课就不同于高中时期的灌输式教学,从而在大学的开始阶段就养成一种研究性、探索性的自主学习习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将电子数据库有机嵌入本科生课堂教学,成为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这种结合将极大地改变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实验表明,我们不用担心这是对本科生的“拔苗助长”,与此相反,我们应该避免学生到了写毕业论文时才与电子数据资源“相见恨晚”。
第四,重视外文文献的检索。学校拥有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区别于传统的纸本文献不在于它的数量庞大,而在于电子资源数据库包含的外文文献远远超出国内现有和可能拥有的纸本文献,借助于电子数据库,大多数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和研究现状将直接、高效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电子数据库前所未有地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科研国际化的技术和信息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些数据库,对本科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将不是“挟太山以超北海”,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地提供给学生最新的国际学术信息,则“非不能也,乃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