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团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初探

心理剧团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初探

武怡堃1 杨 柳2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 2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当前大学教育课程内容涉及越来越多的人类知识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汲取消化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实践将吸收的知识用到现实中去。越来越多的学生看重教学实践环节,他们希望能够不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能够更多地在实践和行动中学习。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研究如何使教学实践多元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研究者通过将心理剧团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获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一、心理剧的技术

心理剧是由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雷诺所创建的一种心理技术[1],由一组成员,在导演的带领下行动演出,帮助参与者洞察和宣泄情绪,使参与者能够自发发挥潜能,释放出应对与改变的能力。心理剧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会心交流哲学中的一部分[2]。心理剧既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能促进个体成长和拥有活力的适宜的教学手段,它的效果来自人与生俱来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实践步骤

(一)热身

热身是心理剧的重要环节,它使人们逐渐变得更具有自发性和投入更多情感活动。心理剧的热身经常会有身体成分,如唤醒身体感觉的方式移动和行动。热身活动通常由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完成,使学生做好准备接纳直觉,想象和情感,以便更好地投入演出。

(二)角色选取

心理剧的导演也就是教师,其职责在于协助主角处理其问题,依循主角想要呈现的情境来安排场景,而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去创作。教师需要协助主角,并能察觉主角内心的世界,而将其情绪或思考过程带到演出现场,使主角能在安全的氛围中,体验自己在场景的情绪,找到宣泄的途径,进而激发力量去重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心理剧的主角可以是由学生自愿提出,或由老师预先选定。只要有学生表达了想当主角的愿望,表演的主题和场景就由他选定。辅角是由主角在团体成员中挑选,主角亦是用其角度诠释其特征或行为,担任辅角的成员必须用专注、同理的态度去配合当时的情境。

(三)行动演出

在场景演出中,教师也即是导演会常用到以下一些技巧:

角色交换:主角在心理剧中扮演其他人物的过程,它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展现主角如何回忆或想象另一个人;二是使主角变得对其他人的情境、情感方式更具有洞察力。教师通常用这种技术来引导演出中的角色换位思考,用他人的观点来阐释和理解问题。

替身:替身的任务是通过主角的眼睛来看世界,并根据主角对这个时间的理解来行动或说话。当教师在心理剧中感觉到这幕场景或某些情境对主角构成挑战或受到抑制时,可以从观众中选择一位学生来扮演主角的替身,替身会与主角组成一个同盟。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角发现一些行为太难或有话说不出来时,替身会替他做或说出来。好的替身扮演者可以将他的认知框架放在一边,代表主角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来演出。

镜像:当主角过度涉入剧中,以至于不能对他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形成批判性看法时。教师可以邀请主角走出场景,从观众中选一名学生来扮演主角的角色。这个技术可以给主角提供即时反馈,让主角有机会像观众一样来看自己。

(四)共享(团体回顾)

当心理剧行动演出的最后一幕结束时,教师会邀请观众与演出者分享他们的感想或与主角对话,这样可以帮助主角了解到他的处境不是自己独有的,也让主角能从自己创造的场景中跳出,重新回到现实。观众对主角的支持与认同,是支持主角获得改变的重要力量,也是让主角反省思考整个故事场景的动力。

三、心理剧团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当前大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法显得灌输有余,启发不足。以情绪心理学为例,很多课程内容是关于情绪产生原因、情绪体验现象以及个人如何处理情绪问题的。这些课程内容如果能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洞察和体验情绪,会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成果。而心理剧团体的技术则能够帮助教师带领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情绪,在观看中思考情绪的问题。大学课堂中如果能多应用类似心理剧团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使教学知识与实践结合,将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应用课堂所学,提高专业技能。

(二)有利于学生在表演和分享中发挥自主性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参与度不高,显得较为拘谨,和教师的互动也不多。心理剧的练习和演出对学生来说,是让他们有参与感的课堂活动,他们需要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来演出各种角色,也需要观察场景中其他角色和他们一起互动,在表演之后还要分享自己表演中的所思所想。在参与和观看心理剧演出后,不少学生对情绪问题的学习产生了新的兴趣。

(三)有利于学生获得应对与改变的能力

对于参与心理剧演出的学生来说,可以有机会了解别人对故事场景的感受或想法,由此产生新的领悟与了解,并有可能以此为契机解决个人的或人际间的问题。而对作为观众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了解演出场景中展现出来的情绪问题都不是个人所独有的,对情绪体验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也会有新的理解。在表演和分享中,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多层角度去省视自我情绪状态、人际间的关系以及他人的情绪反应。

四、教学案例

2010级心理学本科学生共51名。情绪心理学总课时36课时,其中,实践课6课时,占总课时的16.7%。

心理剧实践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热身: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练习,使学生在放松的过程中感受自己身体的能量。然后分组进行情绪回忆和观察判断的练习,由一个学生描述一件愉快或伤心的事情,让组内其他同学猜测他/她回忆时的情绪。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练习识别他人的情绪。

角色选取:第一次演出的主角由班上的同学推选产生。教师先同作为主角的学生交流,了解他想要呈现的故事和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并以此确定第一幕心理剧的场景,让主角自行从观众中邀请学生来担任场景中的辅角。

行动演出:主角和辅角开始按照场景的设定表演主角想象出来的故事。教师在每一幕演出结束时,访谈学生在演出的感受,并以此为根据安排下一幕演出的场景,从观众中选取适当的人作为辅角进入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教师适当运用角色交换、替身等技术引导演出学生洞察和感受情绪。

共享(团体回顾):在演出完成后,教师邀请每一个扮演角色的学生分享表演时的感受。首先由在演出中担任辅角的学生告诉主角,在那个角色中是什么感受,然后由主角对表演中整体的体验进行总结回顾。之后,教师还会邀请观众来分享他们观看的感受。

在课堂心理剧的实践中,仍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时间的安排,当场景和角色较多时,角色分享和观众互动的时间通常会很有限。此外,也有学生在表演中因无法处理好角色,也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需要在分享环节中,让扮演角色的学生将其角色卸下来,不再停留在演出场景中。此外,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以便在心理剧演出的过程中从观众中选取学生来扮演各种角色,还需要给扮演角色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建议,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剧演出的技巧,使他们在以后的演出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五、总 结

莫内诺曾说:“心理剧乃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心理剧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及一群可以信任的成员,在经过心理剧导演催化下,允许成员探索心灵深处的一些经验。教师通过团体心理剧的实践,可以将大学课堂理论知识用经过组织的形象生动的教学团体活动,对学生思维空间、活动空间和表现空间进行开发和提升,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在参与和分享中,增加了对班级团体的认同和实践经验的锻炼。

◎参考文献

[1][英]Paul Wilkins,柳岚心译:《心理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