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本科生上好逻辑课
杜珊珊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本科生的逻辑教学有了些感受,觉得要真正上好逻辑课,就必须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本科生逻辑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给本科生上好逻辑课,其核心和归宿都是要解决好教学效果的问题。这里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逻辑课程应该让学生感兴趣,从而产生想继续学习逻辑的动力;二是,逻辑课程应该让大部分学生觉得逻辑知识至少在他们学习其他一些课程时是有用处的,而不是仅仅具有单一学科的纯理论意义。在本科阶段开设逻辑课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潜在的逻辑专业研究生,为未来的逻辑学科研究发展输送人才,但是仅以此为目的显然是不够的。其实,除了专门从事逻辑学研究的人以外,大部分人学习逻辑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纠正一些错误的推理习惯,培养出正确的逻辑直觉。这就要求逻辑学课程在开设的时候应制定出适合于大部分人的方案,同时也兼顾好学科本身培养人才的需求。
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得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和意见。就我观察,学生对逻辑课最大的负面反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学习难度比较大;二是逻辑学了没什么用处。其实,出现这种反映并不奇怪。从文科学生的学习经历来说,逻辑学从教学对象到教学方法上似乎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逻辑学宣布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不带任何具体内容的推理形式,而其他课程都至少以某一方向的具体内容为自己的教学对象。这一点让学生在初学逻辑时难以利用自己以往积累的学习经验,自然产生了逻辑不好学、难学的印象。其次,鉴于逻辑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在教学中(包括逻辑学导论课)不得不大量使用文科学生最为陌生的符号,这也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难。再次,在逻辑课程某些部分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这恐怕是文科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一旦学生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恐怕这门课程想要取得好效果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就我的教学实践来说,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克服学生们的抵触情绪,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采用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本科生的逻辑课程生动、丰富起来。
二、本科生逻辑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实践
目前我给本科生开的课程主要有以下两门:逻辑学导论课和符号逻辑课。其中,符号逻辑课是专门为哲学院学生开设的,逻辑学导论课不仅为哲学院学生开设,也为文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学生开设。这两门课各有特点,前后相继,由易到难,但在内容上又不失连贯性。
逻辑学导论课多半被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文学院根据情况会安排在大二的上学期)。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我认为,逻辑学导论课不应该过多地涉及现代数理逻辑感兴趣的诸多问题,而应以“简单”、“实用”和“尽量文字化”作为讲课的三个要点。
所谓“简单”,就是说上课内容以“学生够用”为标准,尽量不涉及逻辑学里面比较难的纯理论部分。数理逻辑虽然是现代逻辑的主流方向,但它的研究对象是完全符号化的,研究上也需要使用数学方法。鉴于我们授课对象主要是文科学生,尤其是文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学生,这样的课程内容恐怕既艰深,又距离他们的学习实践比较远,应用起来也比较难。考虑到这一点,我在这门课上主要讲述普通逻辑学的知识,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大部分。在演绎推理部分,主要讲述关系推理、三段论和复合命题的推理。归纳推理部分除了介绍简单枚举法、类比法和求因果五法外,也添入了其他一些方法研究和对假说这样问题的分析。总体来说,这两部分的内容基本上能够覆盖学生日常学习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逻辑问题,难度适中,比较容易掌握。特别要提出的是,对某些来旁听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也是绰绰有余了。
所谓“实用”,就是指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补充新鲜而生动的逻辑运用实例,强调逻辑知识在实际中的使用。比如,在讲三段论的时候,插入一些判明省略三段论正确与否的方法,举一些大家经常做的推理,分析为什么其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却是错误的。有时候,给学生们讲讲诸如脑筋急转弯等这样常见的小问题是怎样巧妙地运用逻辑的。又或者,讲讲某案件法官审理结果是如何符合或者违背逻辑学知识的。再比如,谈到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区别时,引入一段哲学上的论证,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区别会在论证中产生怎样的效果。在这门课的最后阶段,我会专门用一到两次课的时间给学生们讲讲如何用前面学到的知识进行论证和反驳。这部分内容既需要演绎推理知识,也需要归纳推理知识,恰好是逻辑应用性最强的部分,也是对课程所有内容的总结。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一方面,学生学起来觉得饶有兴趣,自然就容易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却常犯的逻辑错误,并且知道如何改正它们;另一方面,学生们不但能够发现逻辑的有趣之处,而且看到了学习这门课的实际用途。除了在课堂上大量引用实例,我也鼓励学生在课外读书看报时,多寻找其中出现的逻辑错误,进一步加深自己在这方面的印象。对于广大非逻辑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使用逻辑知识进行正确的推理远比了解大量的逻辑理论知识更为重要。
所谓“文字化”,是指尽量使用文字而不是用符号方式来表述逻辑学知识。长期学习逻辑的人都有这种感受,使用符号比使用文字更方便和易掌握。可是,这样的经验用到刚进大学校门的文科学生身上就不合适了。一方面,要习惯符号而不是文字需要一段时间。当然,如果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学习,所需要的适应时间可以大为减少。遗憾的是,就我的观察,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真正学到东西,恐怕还得从实际出发,尽量在教学过程中少使用学生不熟悉的符号,多使用文字,以缩短学生对本课程的适应时间。另外,学生们所学的专业都是和文字打交道。因此,在无需非要使用符号的课程上尽量不使用符号,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选择。所谓的“文字化”,并不是完全消磨掉逻辑学特征后的产物,而是适应它的初级阶段的适当手段。逻辑学导论课正是这样一门课程。在适应本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我大量删减了符号的使用。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在符号逻辑课上还要力图避免符号化,那就不太适宜了。
显然,对文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学生们来说,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就完全够用了。对哲学系的学生来说,仅仅是讲述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就不太适当。哲学中的有些推理需要更精确、更细致地分析和考察,粗糙的普通逻辑学知识肯定是不够用的。同时,考虑到其中有部分学生在逻辑学导论课后不会再修习逻辑学,我在讲述逻辑学导论课程时在适当的位置插入了少量现代逻辑学知识及其观念,让学生们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同时,知道普通逻辑的缺陷以及现代逻辑学在研究什么、在思考什么。目的之一是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符号逻辑学做准备;同时也是为了丰富逻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教课程在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有明确的认识。
我认为,逻辑学导论课目前的安排应该更适合于给护理学院、文学院以及哲学院中一部分其专业与逻辑学关联度不大的学生开设。如果需要深入的知识,就非要涉及现代逻辑学的内容不可。符号逻辑课就是为这部分有继续学习要求的学生而开设的。
符号逻辑课目前只针对哲学系的部分学生开设,多半被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生以比较哲学国际班为主,也有少量本院其他专业或外院的学生旁听。本门课程应该看做是逻辑学导论课的发展和深化,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特点。符号逻辑课在讨论的很多问题上似乎都有逻辑学导论课的影子,但采用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无疑是更先进、更可取的。比如,逻辑学导论课里讲到的复合命题的推理在符号逻辑课上都会有所涉及,但是会以更一般的方式展现出来;符号逻辑会引入诸如真值函数联结词和重言式、逻辑有效式等概念,而这些概念都是普通逻辑学知识所不具备的,是认识上的发展。再比如,符号逻辑课上也会讲到类似“三段论”的推理,但是和逻辑学导论课不同的是,它会把这样的内容纳入到一阶谓词逻辑中,采取和普通逻辑学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而这样的研究变化显然是更先进而不是后退了。符号逻辑的独立性表现为它本身采用的方法和研究角度完全独立于逻辑学导论课,学生们可以不经过逻辑学导论课的学习而直接进入本门课程的学习。根据选课学生的专业结构和本课程的特点,我为本课程制定了如下规划:
首先,课程内容上应该以现代逻辑学知识为主。其中包括两大部分:命题逻辑和一阶谓词逻辑。鉴于学生中的大部分都上过逻辑学导论课,为了将学生们的知识串联起来,建立两门课程衔接是很有必要的。在讲述这两部分内容时,我都会注意介绍在逻辑学导论课上我们接触到了什么与之相关的内容,现在的处理方式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的角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推理是过去无法处理而现在能够处理的,为什么说现在的处理方法是更先进和更一般的。这样讲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但能够尽快适应符号逻辑课,而且能够看到现在课程内容与之前课程的深化和先进之处。
其次,尽量避免详细讲两个演算——命题演算和一阶谓词演算。我在符号逻辑课上对这两个演算仅作简单的介绍,对学生不做要求。符号逻辑课上的绝大部分学生将来不会以逻辑学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最多会把逻辑课上学到的东西作为将来学习研究的工具。这样的学生对纯理论研究的兴趣不大,反而会更关注逻辑的应用。而演算的研究就是对形式系统的研究,其中要利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不仅目前的学生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数学修养,而且他们日后的学习中也没有使用形式系统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在符号逻辑学课程阶段,仍然可以将讲课的目的设立为:训练学生进行更准确和更细致的逻辑分析能力,解决更多更复杂的实际问题。而可能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而又对应用帮助不大的学习内容,比如两个演算,就可以放到后面的课程中去,比如一阶逻辑课。
再次,命题逻辑和一阶谓词逻辑将成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但讲法上应力求直观和简洁。在讲课上不追求理论讲述的绝对精确,而注重其背后的直观意义。同时,引入对具体论证的逻辑分析,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如何利用符号逻辑的知识来判断日常推理的正确与否。这样的讲课方式似乎能够让学生很快地将逻辑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直观认识相联系,从而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更方便地应用这些知识。诚然,效果究竟如何,还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
最后,适应本课程的特点,大量引入符号的表述方式,并适当地引入证明。学生刚开始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以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识别符号表述的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学生今后选修其他的逻辑课程,符号逻辑课能够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基础。
总体来说,我所讲的两门课程都是按照听课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际运用的能力和课程自身的特点来规划每门课的讲课内容。同时,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和深化,以及方法和内容上的连贯性——从文字表述到符号表述,从普通逻辑学知识到现代逻辑学知识。此外,这样的安排也能够为后继课程的开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想继续学习逻辑学并以此为自己未来研究方向的学生来说,继续后面的学习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除了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外,我认为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办法。比如,在逻辑学导论课上讲述假说部分时,除了理论讲述外,下载一段简短的视频给学生观看,里面的内容正好是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假说及其发展。事实上,学生对视频材料接受起来比单纯的学习假说的理论要快得多。然后,在作业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一段假说,讨论其发展潜力。再比如,讲完复合命题的推理后,插入一段谋杀案件中涉及推理的逻辑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命题逻辑的推理有更深的感性认识。不管上课手段如何多样,都只是辅助性的,没有前面提到的内容的合理安排,手段就是空谈。
目前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缺乏大量的哲学上论证的实例。能够接触更多的哲学上论证的逻辑分析,在我看来,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联系学生学习实际似乎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我想,要克服这个缺陷别无它法,只有尽力提高自身的哲学修养,才能发现更多更好的哲学方面的论证实例,教给学生对这些例子的逻辑分析方法。另外,来自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反馈也是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交流的目的是要双方相互促进和提高。相信通过大家彼此间的互动,就能找到逻辑学课程的最佳授课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反过来,提高了逻辑学知识在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上的合理运用,这些相关课程的教学也能从中受益。事实上,教学效果的提高,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生们的负面评价,就逻辑学课本身的发展来说,绝对是件好事情。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了,觉得逻辑学亲切起来了,自然就愿意学习和研究这样一门学科,这样一来,也就能达到更多地为逻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目的。
【注释】
[1]这一点是我的有根据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