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的过程控制——以何萍教授主持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精品课为例
吴昕炜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是哲学系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只有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才能锻造有力的教学队伍,培养合格的哲学人才。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的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的过程控制。在这方面,由何萍教授主持的,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80余年发展历程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精品课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即以此课程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这三个环节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的过程控制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围绕教材展开的,这既包括教材的撰写,也包括教材的选择。从教材的撰写方面来看,武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体系有着精心撰写教材的悠久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就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社会学大纲》。在这部教材中,李达明确指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将这一观点贯穿于从马克思哲学到列宁哲学的研究中,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传统。1956年,李达主持重建武汉大学哲学系,也把自己的治学理念倾注其中。为了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工作,他撰写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解说,并主编了《唯物辩证法大纲》。这部《唯物辩证法大纲》由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主笔,不仅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形成发展的过程,而且还把毛泽东思想纳入到这一过程中,奠定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讲授思路的基石。改革开放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的教师们更是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编》(198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1992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下卷,2009年)三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前两部教材由孟宪鸿主编,朱传棨、杨庭芳、涂赞琥教授参与写作,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编》是全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之一,印数达到13000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在内容和逻辑结构上都体现了武汉大学特色,曾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下卷)则是何萍教授在新世纪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撰写的一部颇有分量的教材。这部教材用文化哲学的研究范式更新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采用的来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清理和叙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揭示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描绘了一个清晰的、整体的风貌。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的出版相配套,老师们还积极撰写并出版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解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想研究性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有:朱传棨教授撰写的《〈反杜林论哲学篇〉学习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学习提要》;司马志纯教授撰写的《恩格斯对从前哲学信仰的清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涂赞琥教授撰写的《恩格斯家庭、氏族和国家理论的研究——学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杨庭芳、涂赞琥、李砚田教授合著的《列宁哲学思想概论》;雍涛、陈阻华、李南熏教授共同撰写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大纲》。除此之外,雍涛教授还独立撰写了多部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毛泽东哲学的历史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历史反思》、《毛泽东的探索——中国的1956—1976》等。进入新世纪后,朱传棨教授和雍涛教授分别撰写了《面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等著作,陶德麟教授和何萍教授共同主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等著作。这些著作在全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一书更是因其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中国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而首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的老师们除了自己撰写教材,还选择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供学生们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路,这些教材包括了国内外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材、哲学史专著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原著。国内外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材主要是黄楠森、庄福龄、林利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拉科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和弗兰尼茨基的《马克思主义史》等。哲学史专著主要有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麦克莱伦的《青年黑格尔派》,刘放桐等著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赵修义、童世骏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断代哲学史》,朱传棨、曹玉文、马云鹏、曹林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原著是指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当代哲学家的原著,例如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通过精心撰写和选择教材,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同时也给教师队伍提供了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的良好平台。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涉及哲学史讲授体系的构建和讲授方法的问题。1956年,李达主持重建武汉大学哲学系时就已经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讲授体系的探索工作了。当时,李达按照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课程和毛泽东哲学思想课程,建立起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并在哲学系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教研室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所。依托这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合理体系,李达亲自挑选和培养青年教师,组建了包括陶德麟教授、孟宪鸿教授、朱传棨教授、雍涛教授和王玄武教授在内的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到20世纪70年代时,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20余人。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授课体系逐步趋于成熟。20世纪80年代初,在朱传棨教授、徐瑞康教授和张守正教授等多位老师的努力下,武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建设具有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教师队伍新老交替的逐步展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建设开始步入新的历史时期,除了继续巩固已有的优势外,还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接轨的突出特点。
与授课体系相对应,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讲授方法也是独具一格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形成了人物众多、线索复杂的特质。要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系统地了解这一发展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全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何萍教授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总结为四个字,即“牵藤结瓜”[1]。这里的“藤”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的线索和传统,“瓜”指的是能够集中体现这些线索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展现“藤”,老师们会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原创性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其他内容则只作简单介绍。例如,在讲授19世纪后半期欧洲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重点讲解罗莎·卢森堡、拉法格、拉布里奥拉和普列汉诺夫,分别揭示他们和德国、法国、意大利、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关系。在讲解的同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认真研读原著,做到史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学生严密的哲学思维。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不可偏废。在这方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的传统一直是立足前沿,强调理论的深刻性,同时注意兼顾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力求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授课老师会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何萍教授就将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结合起来。她在授课时,邀请了诺曼·莱文、凯文·安德森和米歇尔·克瑞克特等10多位国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参与讲授,主要讲授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内容。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通过教师的授课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还能与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就最前沿的理论问题展开对话,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突出了学习效果。除了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外,何萍教授还注意从国际会议中带给学生最新的研究信息。2006年3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武汉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国际罗莎·卢森堡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汇集了全球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著名学者,何萍教授组织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参加相关的研讨,并且将国际上最新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状况介绍给学生,获得了与会学者和学生的好评。与会学者认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学生哲学基础扎实,学生则反映通过听何老师的讲解以及亲身参与国际会议而开阔了学术视野,体验到学术参与的愉悦。
三
课后反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一环。在这方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主要强调要完成好3个步骤,即练习、辅导和考试。
练习指的是给学生布置包括课后习题和专题论文在内的相关研究问题和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学习效果。何萍教授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随堂测验和写作论文的方式完成练习,例如,在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教学后,会给学生进行一次随堂测试,测验形式包括填空、简答和论述,内容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具体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测验题目均来自课堂讲授的内容,如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恩格斯哲学创造的特点,如何看待马克思哲学和恩格斯哲学之间的关系等。类似的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出现3次,测验成绩折算后计入学生的总评成绩。这3次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述观点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和提高。除了课堂测验外,何萍教授还将课程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纳入到课程的练习体系中。对于课程论文,主要是要求学生熟悉课程内容,流畅地进行表达。对于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是作为学生进入科研的一项基本训练来要求。这几年来,已有不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毕业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励,一些学生还通过撰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毕业论文而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道路。
辅导指的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每次随堂测验结束后,何萍教授均会抽出时间专门在全班进行讲评,分析测验中暴露出的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对于常识性错误,一一加以纠正;对于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欠缺,用表述清晰的答卷作为范例。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后具体请教,可以通过电话、邮件提问。2007级哲学基地班学生受何萍教授课程的启发而组织了一项“当代中国奢侈品消费研究”课题,何萍教授应邀在课下辅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0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设立了专门的课程网站,网站设有网上测试和互动版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测学习效果并向主讲教师提问,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答疑解惑,真正实现了辅导的全覆盖。
考试指的是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效果进行最终的检验和评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考试不是一锤定音,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考察过程。何萍教授在教学实践中明确反对那种只通过一次考试就评定成绩的做法。她把平时的测验纳入到考试范围内,使得学生的最终成绩由4次考试的成绩构成,这样,学生要取得较好成绩就不得不重视平时的积累。同样地,除了平时积累需要重视,期末考试也不能马虎。在对待期末考试的问题上,授课教师也是谨慎严格的。何萍教授每次讲授课程都认真根据教学实际准备期末考试的A、B卷,考试时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场与监考教师共同清理考场,安排考生隔位就坐。在阅卷时,她强调阅卷教师要客观公正,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打分,以同一尺度衡量每一份答卷。可以说,整个考试过程都达到了严谨规范的要求。最终,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成绩也非常认可,一部分在这门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后来较为顺利地被推荐免试或考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
综上所述,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这三个环节的工作,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不断总结、发展和推进这一传统。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取得教学和科研的新成绩,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前进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