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课程建设展望

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课程建设展望

严 瑜 徐东兴

(武汉大学哲学院心理学系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面对着全球组织形态、工作属性和劳动力的日益变革,1990年,Raymond率先引入了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OHP)一词,用来描述在心理学、公共卫生学、职业医学、人类工效学的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领域。

一、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内涵

职业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它诞生开始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实践而努力。

(一)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定义

职业健康心理学一直致力于为人们的工作和成长营造健康的场所,从而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和潜能,以获得较高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感和幸福感,最终促进工作者和组织两方面的健康成长。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和美国心理学会(APA)对职业健康心理学(OHP)做出的定义为,“主要研究心理学在提高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品质,保护和促进工作者的安全、健康和幸福等方面的应用”,并强调,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工作场所中工作者身体(如安全、健康)、心理(如满意、幸福)、精神(如成长、归属)的平衡,去除工作场所中可能威胁到工作者身心的危险因素(如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当的工作流程、不适的管理方式、模糊的角色设计等),从而达到工作者与企业的双赢。

另外,在2005年,美国职业健康心理学会(SOHP)将职业健康心理学定义为“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促进员工安全、健康和幸福为研究目的的心理学与职业健康科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在对该定义的解释中,SOHP指出,“职业健康心理学是以行为科学和职业健康科学为基础的,囊括来自心理学、公共卫生学、组织科学、工效学及其他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该定义中强调了“心理学”,不单单因为这个学科研究的因变量包括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该学科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对行为和健康的研究,着重考虑心理学机制对生理或心理健康的影响。综合来看,职业健康心理学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研究;(2)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3)关注于保护和促进工作者的安全、健康和幸福;(4)以组织和工作者的双赢为目标;(5)应用性极强; (6)交叉性学科。

因此,在我们看来,职业健康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指导,运用心理学、公共卫生学、组织科学、工效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关注于保护工作者免受工作场所中有害身心健康的因素的影响,并促进工作者的安全、健康和幸福,提高工作者工作、生活的质量,从而达到组织和工作者双赢的应用性极强的交叉性学科。

(二)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美国心理学会(APA)以及美国职业健康研究所(NIOSH)提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安全和健康调查;(2)工作应激的理论机制;(3)职业应激、职业安全和职业病的组织因素研究;(4)应激工作环境的后果,包括身心健康问题和社会及经济后果;(5)组织干预和系列计划的研究,从而减少职业应激、疾病和伤害;(6)公共/职业健康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实践。

Sparks等人则认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包括工作不安全感、劳动时间、劳动支配和管理风格四个主要领域;还有研究者认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的三个维度为:(1)工作环境(工作的内在属性及环境、与个体的组织角色相关的、与个体的职业发展相关的、与个体的工作关系相关的,以及组织属性);(2)个体(所处的生涯发展阶段、年龄、个体的健康状况、自我依赖、情绪、工作沉迷等);(3)工作—家庭交互作用(轮岗制、弹性工作时间、双就业家庭等),职业健康心理学还应该关注于这三个维度之间的拟合度的研究。2006年的一项报告显示,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把工作压力和应激、工作边界、工作场所安全、工作场所暴力和不文明、职业健康、满意和幸福作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站在心理学的视角下,综合上述观点以及我国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成果,我们认为只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工作者的安全、健康和幸福的,实现工作者和组织双赢的,都算是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二、国内外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健康心理学自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以后,二十多来年得到迅猛发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基于社会和组织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与职业健康心理学相关的现实问题,开展了广泛的与职业健康心理学有关问题的专业研究、理论构建以及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发展工作。

(一)国内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课程建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先后有些学校的心理学院系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展了职业心理学中相关主题的研究,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陆昌勤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时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车宏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俞文钊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宋国萍副教授、河南大学心理学系的李文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马宏宇教授等分别开展了反生产工作行为、工作暴力和不文明行为、工作压力与应激、工作倦怠、工作-家庭关系、工作安全氛围等系列研究和应用干预,但遗憾的是,这些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专题研究没有进行有效整合,表现在国内各个高校心理学院系的专家教授在给研究生开设与职业健康心理学相关的课程时,没有从系统的观点整合当前国内外在这个领域全面的研究成果,而是停留在只讲某个局部的研究,使得许多研究生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理解是以点带面,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状态。

同时,我们检索了一下国内重要心理学院系(包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方向)的本科生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心理学院系开设了本科生的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同时,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的教材建设也非常贫乏,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本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统编教材,涉及这方面内容的专著和译著目前也只有两本,一本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宋国萍副教授等合著的《职业健康心理学》,另一本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蒋奖及其导师许燕教授合译的由美国心理学教授Quick和Tetrick等人合著的《职业健康心理学手册》。

(二)国外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课程建设的现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健康心理学自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以后,二十多来年得到迅猛发展,发展了两个职业健康心理学会,一个是美国的职业健康心理学协会(society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sohp),另一个是欧洲职业健康心理学学会(european academy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EA-OHP),形成了两种职业心理学专门研究的专业期刊杂志,分别是《职业健康心理学》(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和《工作与压力》(Work and Stress)。另外,其他的心理学专业的一些顶级杂志也越来越多地发表了与职业健康心理学有关主题的研究成果,如美国的《应用心理学》(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管理学报》(Academy of Management),《人事心理学》(Personnel Psychology),《组织行为学》(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等。与此同时,理论与实践干预相结合的各种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专题会议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方兴未艾,如国际工作、压力与健康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work,stress and health),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学会(society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管理学术年会(annualmeeting of academy ofmanagement)以及美国南方管理学会(southernmanagementassociation)等学术团体和组织每年都会召开与职业健康心理学有关的专题会议,使学术界的专家和企业实践工作者都能够在这些会议上提出并讨论新发现的与职业健康心理学有关的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里程碑的阶段。早在1990年,美国心理学会(APA)与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就职业健康心理学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工作者的安全、健康和幸福;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和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提供给11所美国的大学培训补助金,制定和实施职业健康心理学(OHP)的研究生课程;随后,又经过两次会议,分别是2001年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USF)和2003年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PSU),讨论了职业健康心理学的未来,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于2004年成立了美国职业健康心理学学会(SOHP),到目前为止,该学会已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举办了工作压力与健康四个主题的国际会议,下届会议将于2013年在洛杉矶举行。

目前,世界各地,由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提供资金,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南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德克萨斯大学奥古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在内的18个大学都提供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生培训项目,重点培训范围包括提供相关课程,提供研究生证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目的是使人们在实践中奉献自己的努力来建立更好的选择,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促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

三、系统整合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开展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的构想

一门学科,从它最初的萌芽、创立、发展,可能都会经历从学科基本概念的提出、理论模型的发展、学科体系的构建,再到课程体系地建设,从而使该学科真正进入到公众领域,成为显学,从而得到繁荣昌盛。职业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公共卫生学、职业医学、人类工效学的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是伴随着现实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应用学科。如何使这门富于生命活力的学科真正得到普及,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显然在高校中加强这门新兴学科的课程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有效地反映学科发展水平,体现学科特性,又能密切结合教学实践,解决我国在经济发展、组织形态、工作属性和劳动力的日益变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系列社会实际问题,我们对新兴的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内容、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优化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梳理理论模型

职业健康心理学作为研究心理学在提高工作者工作生活的品质,保护和促进工作者的安全、健康和幸福等方面的应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 (1)职业健康和安全的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如工作—家庭关系、组织的安全氛围、工作边界模糊等;(2)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的不健康和亚健康的预警信号,如工作压力导致的反生产工作行为、工作生产中的暴力和不文明等;(3)职业活动中的不安全和不健康导致的各种身心后果,特别是工作者的临床病理症状和心理紊乱,如各种常见职业病、职业倦怠导致的各种无能感、敌意、抑郁等负性情绪等;(4)职业健康和安全的评估和干预,如员工职业压力和安全的心理评估、雇员心理援助项目、组织压力管理等;(5)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的专题研究,如组织员工的幸福、满意等。在整体上,职业健康心理学的这五部分的主题前后呼应、相辅相成,课程结构浑然一体。

与此同时,职业健康心理学囊括来自心理学、公共卫生学、组织科学、人类工效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对行为和健康的研究,着重考虑心理学机制对生理或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清晰地界定该学科特有概念,并进一步将这些概念操作化和开展有效测量;其次,理论体系的构建对该学科的生命力尤为重要,职业健康心理学是在吸收相关心理学科的理论养分发展壮大的,以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整合公共卫生学、组织科学、人类工效学等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心理干预模型。

(二)重视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教材开发

职业健康心理学教材的开发不但可以规范职业健康心理学授课的内容体系、系统梳理职业健康心理学已有的理论和模型,而且可以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因此,目前极有必要考虑尽快出版一本能解决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需要的统编教学用书,尽管教材可能会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但可暂时解决目前该课程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现状,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大家通过边教边研边修的方式不断完善教材。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局限性,采用有关学术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并不断将国内外学术期刊上新近出现的新成果来充实已有的教材,不断修订教材的结构和完善教材的内容体系,最终出版新的教材取代旧的教材。

(三)加强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建设离不开具体的课程执行者与研究者——教师,教师学识素养的高低不但决定了该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决定了课程教材开发与研究的质量,因此重视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学养和研究能力的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来看,在很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院系合作、学科合作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由于职业健康心理学是交叉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整合组织心理学、公共卫生学、健康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类工效学的相关教师共同合作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各自发挥专业所长、学科优势互补,强化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可以拓展教师的科研合作新领域。在职业健康心理学这门学科还处在初创和发展阶段,我们建议该课程的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注重企业调研(观察、发现与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呈现相关案例)、实验设计(从现实问题抽象出理论问题,形成研究假设)、进行实验研究解决问题(采用实验或者测量的方法解决研究假设),将整理的研究成果利用教学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断积累资料,充实教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四)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的探索

职业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首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职业健康心理学教学。本课程可以通过制作系列职业健康心理学核心主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心理仿真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案例教学条件,促进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和实践学习。其次,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职业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观察能力,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利用高校拥有的学术资源,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运用知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深化对知识结果的理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再次,采用小组合作的自助式学习方式。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促进了学生对所的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拓展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角,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最后,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考察学习效果。课程的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报告、课堂讨论)、企业调研效果、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训练、动手能力培养、论文撰写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提升科研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五)教学、科研和社会应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职业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强调对研究结果的应用,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到工作场所和社会组织,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促进员工安全、健康和幸福”是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主要目的。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建设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强调“基础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应用”的发展模式。“基础教学”主要是就本科生而言,本科生强调基本理论、知识方法的系统性学习,旨在帮助本科生夯实学科基础,系统掌握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鼓励本科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企业实习、调研,把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现实问题实现初步的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科研创新”主要是就研究生而言,研究生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究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这个阶段的专业学习强调前沿追踪,要求研究生经常阅读国内外学术专著、专业期刊、学术会议上与职业健康心理学相关的前沿研究,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鼓励研究生在学术追踪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创造知识,以进一步充实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内容。“社会应用”主要是就教学、科研的目的而言,职业健康心理学课程最重要的特色是应用性极强,将教学、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最直接的方式是开展课题合作研究——专业课程教师带领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共同承接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通过横向课题建设,使专业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升课程的社会使命感;通过纵向课题建设,使专业研究以求真知为目标,加强课程的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国萍、汪默:《职业健康心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Quick JC,Tetrick L E:《职业健康心理学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Demerouti E,Bakker A B,Nachreiner F,et al: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pp.499-512.

[4]Griffin.B:Multilevel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level incivility,justice and intention to stay.Work&Stress,2010,24(4),pp.309-323.

[5]Hobfoll S E: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pp.513-524.

[6]Katz D,Kahn R L: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Wiley,1978.

[7]Lazarus R S,Folkman S:Sress,appraisal and coping,Springer,1984.

[8]Maslach C,SchaufeliW B,Leiter M P:Job Bo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pp.397-422.

[9]Maslach C,Leiter M P,Susan E Jackson: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Third Edition):The Scarecrow Press,1997.

[10]Lim S,Lee A:Work and nonwork outcomes ofworkplace incivility: Does family support help?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11,16 (1),pp.95-111.

[11]Porath C,Pearson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workplace incivility and the impactof hierarchical statu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1.

[12]Quick J C: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the convergence of health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with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in an organizational context.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1999,30,pp.123-128.

[13]Quick J C: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historical roots and future directions.Health Psychology,1999,18,pp.82-88.

[14]Schaufeli W B(2004).The Future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4,53(4),pp.502-517.

[15]Theorell T,Karasek R A:Current issues relating to psychosocial job stra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1996,3(4),pp.9-26.

[16]Umphress E E,Bingham B J,Mitchell CM:Unethical behavior in the name of the company: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ositive reciprocity beliefs on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0,95(4),pp.769-780.

[17]Zohar D.(2010).Thirty years of safety climate research: Reflec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10,42,pp.1517-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