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看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李 懿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各项政策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也让越来越多的经济困难家庭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比例已达到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面临着更多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等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疏导,这些不良情绪会发展成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这一类学生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的甚至还会导致严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一、一个案例
2009年4月,笔者所在院系大二年级男生某宿舍寝室长和该班级班长一起到辅导员办公室,报告该班一名同学已有数周旷课。辅导员通过班级同学打听到,该生性格孤僻,不喜与同学们交流。最近一个月因夜晚失眠,常常白天在寝室睡觉,不去上课。黑白颠倒的生活导致该生精神状态时而低落时而暴躁,与寝室同学关系恶劣,常常发生冲突,还常有暴力倾向行为发生。寝室同学多次主动关心他,被他拒绝,班长多次调解、劝说无效。
辅导员得知后,立即约谈该学生,并向学院党委汇报该生情况。经过三次谈话,才得知该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该生自高中一年级时,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正常缴纳学费,被同班同学一位家长资助。班主任老师为此还安排班内举行了捐赠仪式。事后,他认为班主任这种做法没有顾及他的自尊,令本身因经济困难就十分自卑的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无地自容。虽然知道自己这种心态不好,但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失落情绪,导致长期严重失眠。该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为了保证高中学业顺利开展,就在当地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他听取医生建议,服用安眠药物并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坚持半年后,睡眠状况稍有好转,得以顺利经过高考。
进入大学后一年,该生情况还比较稳定。大一该生凭借优异表现还获得奖学金奖励。但自大学二年级起,该生突然觉得上课没有意义,夜晚失眠情况越来越严重。该生意识到该情况后,主动去医院就医,恢复服药,并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接受咨询,但效果不显著。同时由于寝室同学打呼噜声音大,使得本来睡眠困难的他神经衰弱症状日益加重,导致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无法控制。最后课业无法坚持,也无法与同学维持正常的关系,常常发生冲突。他深感挫败,觉得人生没有希望,生活失去目标。
辅导员掌握该情况后,向学院党委报告,学院党委向校学工部和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报告,商量出解决方案。第一步,为该生调换了宿舍,让该生自由选择调往生活习惯相近的本专业同学宿舍。第二步,安排新宿舍寝室长与班级干部对其进行24小时监控。第三步,鼓励该生继续就医及定期心理咨询。第四步,辅导员定期与该生交流,关注该生各项情况进展,并引导该生正确看待身边事物,学会乐观。三周后,该生睡眠状况明显好转,精神状况逐渐恢复,也能逐步恢复参与正常的课程学习。第五步,辅导员鼓励该生积极申请校内各项助学金,并联系了一份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缓解该生经济困难状况。两个月后,该生睡眠状况恢复正常,与同学关系和睦,能够正常学习生活。
两年后,该生大学四年级,成功被推免至国内一所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二、关于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经验性总结:
该案例是笔者所在院系比较典型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从几年后学生的状态来看,该案例应该属于解决效果好、比较成功的案例,笔者从该案例中总结出关于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经验。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事件如果不及时早发现,待学生状态发展到不可控制之时,势必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状况成为争取主动、及时干预的关键。笔者所在院系根据本院特色建立了“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排查与监测。在遇到异常情况时,寝室和班级负责同学能够第一时间向学院政工干部反映情况,学院也能依赖有效信息网络多途径、多渠道地深入调查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前因后果,并且能够在得到初步结论后,迅速上报给院党委和校级学工部门,同时在充分利用了各方力量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科学整体的解决方案。上述案例中那位学生当时产生的心理异常行为能够得到较好处理和引导,就是得益于有效信息沟通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
(二)掌握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应对技巧和处理艺术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机状态既具有一般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的共性,也有其群体的特殊性。这一群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半是由于自身经济困难状况引起的,由于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农村或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因素质教育缺陷,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业成为他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生活重心过分单一和压力过大,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因此自卑、敏感、封闭式成为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往往过分强调自尊。因此,针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除了掌握一般心理学知识与技巧之外,还必须运用一定技巧:一是,要从关心、关爱学生个人感受与个人发展的角度切入与他交谈。二是,特别注重运用细节让学生感到平等与被尊重。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经济困难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轻视、不冷淡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三是,要逐渐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并接受自我,培养其自信心。帮助贫困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认识自我并接受自我,是树立贫困生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在获得学生信任后,逐渐帮助学生理清自身劣势与内在长处,认识自身现实。四是,用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情绪影响他。
(三)从单纯解决心理问题转到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心理问题疏导的思路上来
专业的心理咨询是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调节情绪、发展和完善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针对因现实困难得不到快速解决,长期积聚不良情绪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仅仅运用心理咨询疏导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例如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从高中开始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一直到大学期间仍在坚持,但依然不能根治他心理问题。通过交谈,笔者发现该生的心理问题因经济困难和睡眠障碍两大现实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恶化。因此,笔者首先通过调换寝室,改善该生睡眠环境的方法缓解其睡眠障碍。在睡眠质量逐渐改善的前提下,该生精神状态不断好转,情绪趋于稳定。之后,笔者通过帮助和鼓励该生联系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申请各类助学金的方式,改善该生经济困难。在经济压力减小后,该生心理压力也逐渐缓解。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也使该生接触更多人与事,开放了自身社交状态,开始逐步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可见,根源于现实困难的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解决现实困难的途径帮助心理问题的疏导。
(四)注重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长期系统的方案
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化解心理危机,从长远上实现帮助学生走上正常生活轨道,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制定一套长期的、个性化的系统方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学校各部门、各方面人员的合作与支持,必须有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形成合力。
三、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一项系统工程
事实上,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各异,引发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经验外,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应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危机,还在于长期针对性开展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完善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解决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困难问题,所以做好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减缓生活压力、调试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途。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奖、助、勤、贷、补、免的经济资助手段。如何有效地把资助措施推行到经济困难学生当中,是解决他们实际困难的关键环节。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坚持做到尊重赢得人心,就是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经济困难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轻视、不冷淡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资助安定人心,就是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适度、适时地运用资助措施,接触学生后顾之忧,安定学生情绪,顺利完成学业。服务温暖人心,就是用满腔热情,把资助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视经济困难,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奖励鼓舞人心,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奖学金,尤其是励志类奖学金,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的目标,鼓励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培养自尊自信意识。
(二)打造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有效开展困难大学生心理帮扶
一支专业有力、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我校急需建立一支队伍整齐、专业化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根据实际情况,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沟通与培训,尤其是对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我们知道,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如果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必然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注重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与学生每天朝夕相处,与学生的联系非常紧密,最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最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加强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与合作,并辅以心理健康与咨询辅导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可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网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二是加强对学生心理社团、心理委员的指导与培训。学生心理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他们因对心理学充满兴趣、想了解更多心理知识、想解决各种问题而加入社团。通过积极引导,使成员目标与社团的集体目标协调一致,培养培训一批具备良好素质的心理社团骨干力量,既对成员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更好地起到了宣传辐射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氛围营造,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意志品质、健康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是预防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更是营造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的必要途径。通过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倡平等和谐、兼并包容、相互关怀、真诚相待、共同成长的理念,营造勤俭节约、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种环境是减轻经济困难学生不良情绪的必要条件。规范专业的心理咨询则是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经济困难学生消除自卑、焦虑、空虚、嫉妒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专业力量。针对他们的心理冲突、压抑或紧张,给予温暖、理解和抚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心理咨询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调节情绪,发展和完善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对他们有效的“精神资助”,与经济资助共同保证经济困难学生有一颗平常心。
(四)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才能实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才能降低甚至避免因心理问题产生的严重危机事件发生。第一,建立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预警机制和异常现象第一时间报告制度。第二,一旦发现或知晓有异常心理及行为表现的学生,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等形式,做到消息传达,并在24小时内找到当事学生及周围同学谈话了解相关情况。第三,建立对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成立监控小组进行24小时有效监控。第四,建立心理危机及时评估机制,一旦发现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的学生上报后,需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第五,建立心理危机及时干预与后期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