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奖学金设立16年工作总结
张 辉
徐复观奖学金,是由徐复观先生的长子徐武军教授代表徐复观先生亲属出资,于1995年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设立的。这是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设立的首个私人捐助的奖学金。从1995年首次颁发奖学金,至2010年奖学金结束,持续达16年之久,共有114人/次的哲学学院研究生先后获得奖励(其中有的研究生两次或三次获得此项奖学金)。总结16年来奖学金评选颁发工作,可以清楚地看到,徐复观奖学金的设立对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已经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影响、其效果还将会在更长远的时间里逐渐显示出来。
一、徐复观奖学金的由来
徐复观先生(1903—1982),出生于湖北浠水的农民家庭,是从鄂东农村的泥土地出发走上20世纪中国学术舞台的著名学者。20世纪40年代,他在现代新儒学开创者熊十力先生的引导下,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渐由现实政治转入学术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成为台港地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现代新儒学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热爱生长养育自己的乡土,是徐复观怀抱终生的情结。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爱乡的学人,阐发他的学术成就与思想贡献,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维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即开始从事徐复观研究,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成为了中国内地徐复观研究的中心。
徐复观奖学金的设立,是徐复观先生及其亲属热爱故乡的体现,也是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徐复观研究相联系的。1995年8月,由李维武教授具体筹备和组织,武汉大学与台湾东海大学在武大联合举办了“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这是在中国内地举行的第一次徐复观思想专题研讨会。徐武军教授出席了会议,提出在武汉大学设立以徐复观先生命名的奖学金动议,并提供5000元人民币作为第一次评奖经费。徐武军教授的动议得到了武汉大学哲学系的积极响应,会议期间即与徐武军教授达成设立徐复观奖学金的协议,并于当年启动了奖学金的第一次评选。以后,徐武军教授又多次提供经费,累计经费近16万元人民币。
徐武军教授在设立奖学金时,明确提出了奖学金的两条原则:一是着重奖励学生中的优秀农家子弟,二是着重奖励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学。这两条原则,都是与徐复观先生的人生学问相联系的,可以说是徐复观奖学金的一大特色。
二、徐复观奖学金评选颁发概况
从1995—2010年,徐复观奖学金每年都在秋季进行一次评选,评选工作由徐复观奖学金管理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每次评选,都分设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个等级的奖学金。申请评奖的同学,除具备一般的德业要求外,还必须提交自己在过去一学年中的科研成果(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或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徐复观奖学金管理评审委员会评定时,对这些同学的德业情况与学术成果进行综合考核,择优评选出获奖者;并根据奖学金的两条原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农家子弟和从事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学。
16年来,共有114人/次的哲学学院研究生先后获得徐复观奖学金,其中8位同学两度获奖学金,姚才刚同学三次获得奖学金。基本情况如下表:

续表

三、获奖同学在学术上的发展与成绩
徐复观奖学金的获奖同学,在今天有不同的去向,不少早期获奖者已在大学中从教多年,而一些近期获奖者还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对早期获奖同学的追踪考察看,徐复观奖学金的设立对鼓励同学们发奋学习、刻苦钻研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不少获奖同学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在毕业后的教学与科研岗位上,都继续努力奋进,已在学术上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据初步统计,毕业后在大学任教的获奖同学多已成为本单位教学与科研的骨干。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教授,如丁四新、朱喆、戴茂堂、魏敦友、叶泽雄、邹元江、丁为祥、高华平、刘郦、高秉江、李佃来、邹其昌、张世保、尹旦萍、张黔、王凯、张春香等;还有一批同学成为副教授,如车桂、姚才刚、秦平、袁彩云、苏德超、陈仁仁、周雨、康庆、唐琳、荆雨、杨家友、谢永鑫、张敏、孙卫华、涂亚峰等。
其中几位获奖同学,在学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成为本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例如,获得1995年第一届徐复观奖学金一等奖的丁四新同学,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哲学系主任。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是出土简帛思想研究的知名专家。其博士论文《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获此奖励的首篇中国哲学专业博士论文。毕业至今,他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等80余篇,有4部学术著作先后出版,这些著作是:《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出版)、《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2002年以来,他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多辑,对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作出了积极推进,其代表性论文《生、眚、性之辨与先秦人性论研究之方法论的检讨——以阮元、傅斯年、徐复观相关论述及郭店竹简为中心》、《〈墨子·墨语〉成篇时代考证及其墨家后学的鬼神观》、《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论郭店楚简“情”的内涵》、《〈易传〉类帛书札记十六则》等在学术界有着良好的反响。
1995年第一届徐复观奖学金二等奖获得者戴茂堂同学,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是西方哲学和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有6部学术著作先后出版,这些著作是:《超越自然主义——康德美学的现象学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与江畅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与江畅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西方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西方美学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文艺伦理学论纲》(与赵红梅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他还翻译了哈奇森著《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主编了《西方哲学原著导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1997年第三届徐复观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邹元江同学,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美学的研究与教学,尤其对戏剧美学有着深入独到的研究,是这方面的知名学者。他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代表性论著有:《汤显祖的情与梦》(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戏剧“怎是”讲演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行走在审美与艺术之途》(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1998年第四届徐复观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丁为祥同学,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对宋明哲学有专门深入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
1998年第四届徐复观奖学金二等奖获得者李佃来同学,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对哈贝马斯思想有专门的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他著有专著《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其论文《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种逻辑》、《卢森堡的民主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回应:一种政治哲学的考量》、《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等在学术界有良好的反响。
2000年第六届徐复观奖学金二等奖获得者、2001年第七届徐复观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张世保同学,是来自鄂西大山中的土家族农家子弟,博士生毕业后前往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任教。他致力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特别在20世纪西化思潮研究领域产生很大影响,著有《从西化到全球化——20世纪前50年西化思潮研究》(东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陈序经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专著。2004年,他晋升副教授;2008年,他破格晋升教授,成为当时中南民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2010年,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考试,以优秀成绩调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工作。他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培养的优秀少数民族博士生之一。
在这几位获奖同学中,丁四新、丁为祥、李佃来、张世保同学都是农家子弟;丁四新、邹元江、丁为祥、张世保同学都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从这些研究生的成长中可以清楚看出,徐复观奖学金的设立,对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起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徐复观奖学金设立及运作的经验
徐复观奖学金虽然现在已经结束,但是它在过去16年间的设立及运作,却为我们开展奖学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徐复观奖学金的设立与运作,为发挥奖学金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有益经验。徐复观奖学金的设立与运作,在评选条件和奖励原则上注重突出学院特色和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徐复观奖学金通过奖励优秀农家子弟来树立学生中的榜样,既对这些榜样进行激励,让他们能做得更好,又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些榜样学习,激励了一大批出身普通、家庭困难的同学奋发向上。丁四新教授在回忆当年获得奖学金的情形时,饱含深情地说:“徐复观先生的子女很了不起,他们以父亲的名义在武汉大学设立奖学金来回报社会,这完全是本着徐先生的精神和志愿。我本人是徐复观奖学金最早的受益者,那份奖学金的确落到了实处,不仅从生活上解决了我当时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从精神上给我很大的激励。徐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又具有自己坚定的文化信仰,获得他的奖学金,是我们晚辈的无上光荣。”的确如此,绝大多数获奖同学都和丁四新教授一样,在这一荣誉的激励下,扎实地走好人生道路和学问道路。
其次,徐复观奖学金的设立及运作,对奖学金的严格评定起了示范作用。徐复观奖学金自设立后,哲学学院就组建了徐复观奖学金管理评审委员会作为工作专班,负责奖学金的评选工作。管理评审委员会由哲学学院有关领导、专家、分管研究生工作干部和奖学金联系人、徐复观思想研究专家李维武教授等组成。奖学金的评选工作严格按照有关章程规定的程序进行:第一步由哲学学院研究生优秀奖学金评审小组筛选出初步人选;第二步由李维武教授等专家从专业角度对初步人选进行学术评定;第三步由徐复观奖学金管理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复评,最终评定出一、二等奖人选;第四步由哲学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复评结果进行公示,并将公示后的评选结果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批;第五步由学校下达文件,正式公布获奖同学名单。评定过程中严格执行《武汉大学优秀奖学金评审细则》和《武汉大学徐复观奖学金试行条例》,严格把关,力求科学、客观、公正,使获奖学生当之无愧,真正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的形象,为同学们所信服、所学习。评选不仅评出了公平,也评出了团结,评出了风格。这对于哲学学院乃至学校的其他评优评先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再次,徐复观奖学金的设立及运作,对私人奖学金的设立及运作具有借鉴意义。目前,全国高等学校中私人奖学金的设立越来越普遍。私人奖学金对于宣传捐赠方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奖励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业优秀的学生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具体的运作上,这类奖学金多存在管理不善、捐资方与接收方沟通不畅、评选公正度不够、延续性不强等问题。徐复观奖学金为私人奖学金的设立及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1)奖学金的捐赠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学术上的联系。徐复观奖学金不仅仅表现在奖金本身,更重要的是“徐复观”这个名字具有精神的激励作用。获得该奖学金的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资助,更重要的,还在精神上获得了追求。这种类型的奖学金,往往比纯粹经济资助类型的奖学金要有效得多。(2)奖学金在管理上很严格。哲学学院指定专人对经费进行专项管理,并建立了严格的评选规章,由工作专班负责奖学金的评定和发放。每次评选结果都报请学校审批,由学校下达文件颁布获奖名单并由学院举行颁奖会,最后由李维武教授形成书面材料,汇报给徐武军教授。这就使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对学生树立公正之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捐资方对整个奖学金的运作和用途有明晰的了解,保证了合作双方长达16年的长期协作。
(本文在李维武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