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论坛方式促进博士生的学术成长——哲学学院博士生参加“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总结

以论坛方式促进博士生的学术成长——哲学学院博士生参加“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总结

冯 娟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我参加的是第一届论坛,终生难忘。那是一次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盛宴,一次初入学术圈的大练兵,一次学术新秀的思想交锋,一次学术薪火相继的叮咛。参加博士生论坛,使我有了全局眼光、世界眼光、多学科眼光,实在受益匪浅。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范畅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全国最优秀的哲学院系之一,建院90周年以来,一代代哲学人不断耕耘,使学院发展成为培养思想家和文化底蕴深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亦是享誉国内外的科学研究重要基地。2000年合校以来,学院在学校和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始终贯彻“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主旋律”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教书育人”这个中心,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日常管理高效有序,社会影响持续增长。

博士生是学院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的经验之一就是在学院内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研究生论坛、学术沙龙、读书会,促进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知识融会贯通,为研究生搭建学术训练的平台。经验之二是加强与国外、境外著名高校哲学院系进行研究生培养的合作,互派交换学生,举办双边学术论坛等。经验之三是支持和鼓励博士生参与导师的学术研究活动,组织申报各种级别的学术研究课题,以此积累承担科研课题的经验,从而锻炼和提高科研能力。

从2008年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共同举办“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一届仅有前三所学院(系),第二届加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三届又增加了台湾政治大学,从第四届起,论坛的规模固定下来。5年来,我院师生共约60人次参加论坛,在博士生中引发较大的反响,虽然每届只有8名左右学生的论文被选中,但投稿者积极踊跃,多则达60篇、少则也有30篇。学院十分重视每届的评选工作,由各专业3~5位博导进行盲审,并向全院公示入选的论文和作者。本文试图总结论坛的经验,为哲学学科举办此类学术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缘 起

首届“南方三校哲学博士生论坛”于2008年12月20日在中山大学拉开帷幕。这个论坛是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黎红雷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朱志方教授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共同倡议下,并经三校哲学院系一致同意而设立的,旨在促进三校哲学博士生的相互学习与交往,为将来的学业发展和研究活动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哲学系黎红雷主任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对来自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博士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发表了题为《开放的南方哲学》的讲话,希望建立起三校博士生哲学论坛平台,使南方三校哲学研究立足南方,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武大哲学学院朱志方院长在开幕式中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深入阐明了举办“南方三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的意义,充分肯定了本届论坛主办方所做的辛勤工作,希望三校哲学博士生能将这份深厚的友谊发扬广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副院长也表达了对论坛成功举办的期待之情。中山大学资深教授冯达文受邀出席了开幕式。

第一届论坛交流活跃,激情四射,观点纷呈。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在原著解读的基础上展开对马克思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讨;来自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将交流的重点放在对经典的诠释与解读上;来自外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则着重对康德、休谟、伽达默尔、乔姆斯基、达米特等哲学家的思想展开讨论。此外,还有来自宗教、科学哲学、伦理学的博士生也在各自学科的前沿领域展开研讨。本届论坛不仅在各学科内展开研讨,还打破学科界限,进行了有意义的跨学科对话,不同学校的博士们纷纷就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领域进行交流研讨。

二、发 展

第二届“南北四校哲学博士生论坛”于2009年11月28~29日在复旦大学召开,在论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再次阐述了举办论坛的意义,指出思想交流碰撞对哲学学习研究的重要意义,希望年轻学子有意识地加强交流,并借用“雏凤清于老凤声”勉励大家做未来中国哲学界的中流砥柱。会议议程为:上午举行全体会议,由四校各推荐1位博士生代表发言,我院美学专业博士生刘广锋同学在全体会议上发言;下午按专业分7个分会场分别举行会议,按照论坛主办方的约定,参加论坛的每位博士生用15分钟时间阐述观点,相关专业老师进行点评8分钟,随后是其他与会者提问以及自由讨论。这种论坛模式固定并沿用下来,发言学生和点评老师都要严格遵守阐述时间。

2010年12月4日上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大报告厅迎来参加第三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论坛的师生50多人,陈立新副院长作为本届论坛主要负责人主持了开幕式。首先由朱志方院长致辞,他对到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本届论坛主要目的是促进青年才俊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接着,中山大学哲学系刘森林副主任致辞,他回顾了中山大学哲学系首创博士生论坛的情况,指出论坛要常态化、制度化,打破学科界限,请优秀教授点评等,认为本届论坛是汉语地区最优秀的哲学院系博士生论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副院长在致辞中提出了两点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一是怎样使那些有极强学习兴趣、有极大学术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二是怎样使这一批学生带动整个群体。北京大学哲学系尚新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博士生论坛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要培养学术批评的风气,改变目前存在弊端、不发达的学术批判传统。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发言代表詹老师提出,本届论坛在于促进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加强学术训练。由于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他幽默地说:“我们学术不是最好的,但我们是最兴奋的。”最后,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处夏处长代表校方讲话,对集聚珞珈山的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简要介绍了合校十周年来我校研究生培养情况,认为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应有一流的哲学学科,希望这次论坛办成一次高水平的思想交流盛会。

我院主办的第三届论坛得到全院老师的大力支持,近10位教授到会进行精彩的点评,4个分会场研讨的主题突出,令听会的研究生们见识了国内知名哲学院系、特别是我院老师的学术水平。闭幕式上,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汪文圣主任致辞,北京大学哲学系尚新建教授代表下届论坛主办方对我院论坛的成功主办给予了极高的赞许。

表1 部分学生对于参加论坛的收获或建议反馈

续表

2011年12月,第四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在百年名校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的30多位博士研究生一起参加了论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8位博士研究生在朱志方院长的带领下参与了大会主题发言、分会场发言等,并且和来自兄弟院系的研究生与相关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交流,得到了有益的学术指导和锻炼,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风采。我院储昭华教授为点评嘉宾,他也是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

三、展 望

2012年9月4、5日,第五届两岸“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在台湾政治大学百年楼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五所大学的近50人参会,发表哲学各领域的中英文论文31篇。我院有3位教授受邀参会,分别担任几个场次的主持人或评论人。本次论坛共分13个场次,采取博士生宣读论文、教授点评、互动问答相结合的方式。主办方台湾政治大学除了邀请五校哲学知名教授作为点评人之外,还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及台湾中原大学等高校请来了众多知名学者点评博士生的论文,使本次论坛成为海峡两岸哲学博士生切磋学术、新老两代学人交流融通的盛会。我院2010级博士生柳向忠做大会发言,6名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宣读论文。这些论文都得到了评点教授的肯定,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会议之余,台湾政治大学还组织大家参观该校图书馆、台北故宫等,为参会师生献上了文化盛宴。

主办方台湾政治大学非常有创意地将会议的闭幕式举办为自助餐。同开幕式一样,主持人发言简洁高效,博士生代表致辞简短。在自助餐会的形式下,各个学校的师生们很容易地打破了学校之间的隔阂、甚至很容易地突破了师生之间的鸿沟,彼此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校的博士们都深感获益良多,认为是一次跨海峡、跨学校、跨专业的学习。

表2 部分学生已取得的学术成就

现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的熊进说:“博士论坛提供了一个非常纯粹的以文会友、思想激荡的平台。纯粹是因为它提供的是一个完全由在校博士生为主体的交流平台,这种交流形式在目前泛滥的、附加了诸多非学术因素的所谓学术会议及活动中诚属难能可贵,交流中教授评议、同学互评,互诘答疑,畅所欲言;思想激荡则是因为它是由南北几大名校哲学院系轮流做东,南北、中西之间在哲学思想舞台上自由驰骋,展示的几乎是国内学脉最为深厚、学统最为淳正、思想最为活跃的未来的哲学家们着力关注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活动意义非常大,希望它能够被打造为一个百年品牌。个人感觉通过参加论坛既结识了朋友,又交流了思想,从中得到了启发,视野与胸襟都为之开阔!”

5年来,我院有40名博士生有幸参加了这个论坛,这种学术活动形式对促进博士生的学术成长已初显成效。每一届论坛提交的论文都已经编辑成为同名会议文集,成为标志性成果。论坛如今已经成为了名校哲学教授以及博士生之间稳定的校际学术交流平台,成为一项较新的培养方式,吸引了广大的师生踊跃参与。和兄弟院系相比,我院博士生的中外哲学史功力较强、研究较有深度,这是我院的传统和优势。但是,我院学生还要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这样更显自信和从容。师生们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期待鼓舞着我们继续将论坛办出更高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