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学科框架构建的几点思考
严 瑜 张掌然
目前,伴随着世界知识信息革命的深化和发展,职业心理研究也存在范式转换问题,对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突变等复杂性问题的解释和把握需要一种新的视角,这正是职业心理学工作者正在探索的新方向。
一、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及其发展
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中的“职业”一词,它的含义与另外两个表示职业的词“occupation”和“vocation”是有区别的。“occupational psychology”主要研究各种职业的特征而非从事该职业的人的特征,包括各种职业的责任和任务分析、不同职业的特殊能力要求以及从业人员的兴趣和价值观等。“vocational psychology”主要是研究职业适应性的科学,主要研究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就业前的准备、从业后的变化、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影响、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而“career development psychology”即以动态的观点研究人们在职业生涯中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包括就职前、从事职业过程中以及退休以后,即人的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近年来兴起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全程管理”等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了职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我把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10、20年代到50年代末期,称为前职业心理学研究时期,这个时期的职业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可以用“occupational psychology”加以标定。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称为传统职业心理学研究时期,这个时期的职业心理学研究可以用“vocational psychology”加以标定。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初开始开展的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研究,用“career development psychology”加以标定。
(一)前职业心理学时期的相关研究及其述评
前职业心理学阶段主要是职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职业心理研究关注现实问题,职业理论停留在感性经验的描述和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尚未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阶段。
前职业心理学的发展线索可以归纳为一个源头、两条支流。一个源头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中所涉及的与职业心理学有关的理论研究,比如,生理心理学中的反射理论、人格心理学中的个性理论及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及群体理论、发展心理学中的终生发展理论等,为职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背景。两条支流指帕森斯(Parsons,1908)所开创的、从个体出发的职业心理学发展路线,以及闵斯特伯格(Munsterberg,1912)所开创的、从职业组织出发的职业心理学发展路线。
这一时期差异心理学角度研究职业心理学促进了职业心理学的初步发展。差异心理学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极大差别,并据此提出了一个以智力、能力差异为根据的职业等级量表。这一研究反过来推动了对特殊才能的研究。但是人们在使用上述各种能力倾向测验的过程中发现,能力倾向并不是人与职业相匹配的唯一基础。许多学者之所以热衷于能力测验,可能是因为能力比个性更容易测量和研究而已。基于此,后来的一些学者提出价值观、态度、需要以及动机的重要性,从而进入到同时关注个体能力和个性与职业的关系。
(二)传统职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框架及其述评
传统职业心理学研究逐渐发展,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和发展,形成了传统职业心理学体系的四大理论框架。
1.人与职业环境匹配的研究流派。
人与职业环境匹配的研究流派着重考察个体生理心理特征与所从事职业的相互匹配程度,主要有三种研究倾向:背景研究、社会化研究和结构研究。背景研究所考察的是包括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的综合性的职业背景,布劳(P.M.Blau,1956)企图把个人素质纳入社会环境中,以寻求更合理的解释环境影响的方法。社会化研究感兴趣的是,社会怎样促进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布利姆(O.Brim,1966)认为,职业的个体发展乃是个体社会化以及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研究其重点是考察出身的社会等级结构给子女提供的职业机会;罗伯茨(K.Robert,1977)认为,家庭出身使青少年逐渐成为其父母所属社会阶层的成员之一,而谋职机会总是带着一定社会阶层的特定观念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2.现象学理论学派。
现象学理论学派把个体看做职业选择的决策者,考察其职业自我意识以及选择职业的个人心理依据,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自我概念理论与职业类型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休伯(Super,1949)首先把自我概念理论应用于职业发展研究,其理论的核心认为个体是职业选择的决策者,决策的产生首先来自他的自我概念,一个人总是根据他的自我概念和他所处的环境来从事职业活动的。职业类型理论的代表者霍兰德(J.Holland)非常强调职业选择的质量。他认为要提高职业选择的质量,一个人必须在就业前和就业后不断做出一系列的假设,判断自己将要或已经从事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相匹配,性格是职业选择的基础。
3.职业发展理论学派。
无论职业匹配研究流派还是现象学研究流派,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由于发展而造成的个体差异。发展研究流派则偏重于考察人在整个一生中的心理生理发展同职业变迁的关系,最早的研究当推德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Lazarsfeld)和彪勒(C.Buhler)。而金滋博格(E.Ginzberg)等人1951年出版的《职业选择》一书,则标志着人们开始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休伯(Super)概括了自己和别人的多年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毕生职业彩虹”理论。该理论既描绘出影响职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也描绘出职业发展的时间上的间断性和连续性。
4.职业决策理论学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职业心理学家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决策研究流派,着重考察个人做出职业选择决策的过程。代表人有杰普森(D.Jepsen)等人把青年人迈出校门,走上社会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决策过程。杰普森的研究重点是决策类型的划分,而海伦和阿罗巴则主张考察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决策方式。这些决策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和个人背景在关,另一类和职业内容有关。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职业选择,总会用到这些方式中的一种。
5.对传统职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评述。
现代职业发展理论要解决职业选择、决策及发展过程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传统职业理论主要建立在还原论范式基础之上,关注于职业心理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过程。匹配理论注重个人与职业关系的动态变化,但它关心的是在个人与职业环境追求一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即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环境在相互追求一致性中的风格差异,至于为什么有这些差异,哪些差异容易导致人的调适或职业变动,变动的方向是什么等,则缺乏深入的研究。现象学的类型论主要从静态角度划分职业心理结构,解决个人心理属性与职业要求的理想匹配问题,但没有回答职业类型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对职业选择时的家庭、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考虑较少。另外,人有许多种选择,但事实上,人为什么倾向于选择特定的职业,有时甚至根本未考虑其他可能的选择,对其原因缺乏交代。发展论尽管对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描述得很全面,而且也考虑到了社会、机遇等现实的作用,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得较透彻,问题是它只是强调职业选择的弹性,但弹性范围有多大没有研究;此外,该理论虽然重视心理属性如能力、价值观、人格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但如何影响?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构建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从传统的职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来看,每一个单独的理论似乎都不能解释职业选择及发展的全部。那么,能否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考虑,动态地、合乎逻辑地解释人的职业选择现象的整个过程及机制?这是许多职业心理学家正在考虑的问题。
(一)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将心理、社会、经济等融入职业理论,并阐述其对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影响的,有两种现代职业心理研究的整合理论:一是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简称SCCT);二是发展系统理论(简称DST)。
1.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SCCT)。
为了揭示个人、行为和环境间的双向的交互作用,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SCCT)接受了Bandura(1986)三因素的互为因果模型。SCCT有三个核心因素: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指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要达到的行为结果的能力的信念。结果期待是个人对从事特定行为的结果的信念。个人目标是从事特定活动或影响某未来结果的决定者,通过对个人目标的设定,人们组织、指导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目标是个人行使自己的力量的关键机制。SCCT除了重视其三个基本概念外,也十分重视包容已有的理论成果,如心理因素(如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培训机会等)的作用。
2.发展系统理论(DST)。
Ford和Lerner(1992)提出了发展系统理论(DST),该理论包含了两个子理论:一是个人的活动过程理论,主要思想体现在Ford(1987)的生活系统理论(LSF)中;二是个人活动的动力理论,体现在Ford(1992)提出的动机系统理论(MST)中。发展系统理论的出发点与传统理论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强词要解释每个人的、每一个具体的职业行为,而传统的理论则比较突出共同职业行为规律;二是所采用的方法论不同,传统理论注重科学研究范式,而整合理论突出个人范式,注重描述性、质的研究方法。
(二)后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职业发展混沌理论
伴随着我们所处时代的科学范式从牛顿范式向系统范式的转换,为了更好地把握心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心理学也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当前,后现代职业心理学中的将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理论介入到职业心理学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探索人类复杂职业心理本质的新途径。
Deborah(2005)明确将“混沌理论”的概念引入职业领域,指出职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实体。Jim(2005)在随后指出混沌理论能更好地描述职业行为,对于职业辅导极具应用价值。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混沌理论有以下3个关键的概念:(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这一特征也常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2)分形(fractals),即在一个模式内部还有一个模式,所以可产生出具有结构和规则的隐蔽的有序模式。(3)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Mckay(2006)等人最近基于传统的匹配理论的职业咨询途径和基于混沌理论的咨询途径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混沌理论的咨询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在各个指标上都表现出优越性。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与传统的、静态的、匹配式的咨询途径相比,强调不确定性、变化性、适应性的基于混沌理论的咨询途径在职业辅导领域更具有合理性。
三、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拓展和创新
总的来看,传统职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职业研究是通过工作和职业分析,研究构成职业的各种成分的性质、特点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第二,职业性向研究主要探讨职业能力、技能、兴趣、人格等与职业活动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问题;第三,职业活动的研究主要以职业选择、职业决策和职业适应为中心,探讨职业活动中的择业动机、心理适应性及其与职业活动的相互影响;第四,职业咨询与指导则是根据职业的要求和个人的条件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第五,职业培训研究关注利用心理学原理进行职工培训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对传统职业心理学进行拓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职业心理学研究域拓展的必要性
第一,当前国内职业咨询和指导的困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方对于职业选择、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有着丰富的理论阐述;另一方面,从现实效果看,西方视角的理解对于中国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适合中国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决策和职业适应的社会生态理论是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值得拓展的研究领域。
第二,职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密切相关,这些学科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如自我效能理论、毕生发展理论、心理契约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等都赋予了当代职业心理学新的时代课题。
第三,传统职业心理学研究对象更多关注的是正态分布中间水平附近的人群,而随着研究的分化发展,处于正态分布两个极端人群——精英和弱势群体,他们的职业心理特征和规律,也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和社会的关注。
第四,传统职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职业心理中的一般特征,如职业选择、职业决策、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但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不在局限职业心理的一般规律,而是采取问题研究取向,如职业决策困难、职业选择失败、职业生涯成功作为对传统研究领域的拓展。
(二)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研究域拓新的可行性
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框架不仅表现为对传统职业心理学研究域的拓展,还表现为它也创立了一些在传统社会中尚未涉猎的职业心理学的新领域。
首先,传统的职业心理学还是把职业看做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满足社会交往需要的载体,人和职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职业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将基于事业心理学的理念来研究和探索职业心理,职业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其次,传统职业心理学更多地是强调职业适应,人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被动的;而现代职业心理学将更关注在职业生活中的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幸福感和满意感。因此幸福感的研究将作为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观幸福感的日益普及以及最近受到的重视,反映了注重美好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使我们的职业生活更有创造性这一社会趋势。
再次,传统职业心理强调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因此职业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成为职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而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越来越重视情绪智力对个人甚至组织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性。因而引入工作中情绪智力的研究,更多地探讨工作主动性、工作信赖、自信心、成就动机、人际技巧、团队合作等。
总之,随着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深化和拓展了传统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域,同时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创立了一些新的研究域。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构建一个具有更大包容力、解释力和应用力的现代职业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它定能帮助我们在职业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确定感的追寻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方俐洛:《职业发展的整合理论述评》,《心理科学》2001年第24期第4卷,第484~485页。
[2]龙立荣、方俐洛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0期第2卷,第225~231页。
[3]谢宝国、龙立荣:《职业生涯高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13期第3卷,第348~355页。
[4]周满玲、张进辅、曾维希:《职业发展的混沌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4期第5期,第737~742页。
[5]Brown SD,Lent RW: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John Wiley&Sons,2005,pp.101-127.
[6]Lent RW,Blown SD,Sheu H B etal:Social cognitive predictors of academic interests and goals in engineering:utility for women and students at historically black universitie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5(52),pp.84-92.
[7]Lent R W,Brown S D,Nota L,Soresi S:Testing social cognitive interest and choice hypotheses across Holland types in It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3(62),pp.101-118.
[8]Lent R W,Brown S D,Schmidt J et al:Relation of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hoice behavior in engineeringmajors:Test of alternative social cognitive model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3(50),pp.458-465.
[9]Lo.S,Aryee S: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in a Chinese Context: An Integrative Approach.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40),p.4.
[10]McQuaid R W,Lindsay C: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Urban Studies,2005(42),pp.197-219.
[11]Ng T W H,Butts M M,Vandenberg R J,DeJoy D M,et al: Effects of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opportunity for learning,and work schedule flexibility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6,68(3),pp.474-489.
[12]Nauta A,Vianen A: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employability orientation:the impact of employability culture,career satisfaction,and role breadth self-efficacy.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9(82),pp.233-251.
[13]Rottinghaus P J,Larson L M,Borgen F H:The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interests:A meta-analysis of 60 sample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3(62),pp.221-236.
[14]Schindehutte M,Morris M H:Advancing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The Role of Complexity Science in Shifting the Paradigm.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1),pp.241-276.
[15]Sturges J,Conway N,Guest D,Liefooghe A:Managing the career deal: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areer 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work behavior.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26(1),pp.82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