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及培养建议

发展大学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及培养建议

张春妹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

学生学校归属感是大学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凝聚力最核心的体现。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该需要的满足直接影响到人对爱和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的满足。而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定向和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已日渐凸显,成为全社会和大学教育体系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学校归属感的建立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学校归属感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发展与教育的重要心理意义,凸显了高校发展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必要性,然后基于我们对武汉大学本科生学校归属感发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和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原因的开放式访谈研究结果,从学校、学生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建议。

一、学校归属感的内涵和意义

归属需求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需求,它是对与他人频繁、积极和稳定互动的愿望。归属感是指个体卷入到一个系统或环境的体验,与他人建立关系和联结,某种程度上感到自己是完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1]。归属感在有意义的社交背景中产生,归属感的强弱取决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感到安全、被群体接纳、重视和需要[1],与群体的联结,以及个人的专业价值对群体的补充和凝聚力的提升[2]。总的来说,归属感的满足最主要的是两个元素:(1)体验到被重视、被需要或被接纳;(2)感到个体特征与环境相适合和一致,其特征是相互关心、联结、忠诚、信任,且个人的需求会通过对群体整体的承诺而得到满足。归属需求得到满足时会有以下三个积极结果:(1)积极的情绪反应; (2)对社交联结关系的维持;(3)通过目标导向的活动来继续满足归属需求。

学校归属感是在特定的学校背景下形成的归属感,又称为学校依恋、联结感、学校社群感、学校成员感,它是个体心理上感到自己被学校中的其他成员接纳、尊重、容纳和支持以及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和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5]。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与学校的联结感、整合感和对学校成员身份的感知[2],从心理成分上来说,则包括与学校的情感联系、同伴接纳感和教师支持感,还包括个体感到适应[6]和卷入[7],以及个人对学校的承诺和能力被他人感知的感觉[8],是一种超越了与学校中的人的关系而与抽象机构之间的联结和归属的感觉[2]。Osterman认为学生老师关系、同伴关系和学校活动卷入是连接个体与学校的关键社交经历[6],国内学者包克冰和徐琴美(2006)结合前人观点,提出了较为综合的定义: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9]

由上可见,学校归属感的产生,不仅仅让大学生得到人际联系的需要满足,而且有个人能力和价值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通过与学校建立一体感而获得社会身份同一性,从而有利于建立个人同一性,进而促进个体更愿意对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更多的活动。

二、学校归属感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三个方面:心理健康、专业技能和未来职业定向。由学校归属感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归属感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健康的心理发展、较高的学业投入和职业承诺,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性,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学校归属感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大学时期是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快速、最关键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个时期,充分地思考我是什么样的,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大学里对于思维的训练、自由的文化氛围、广泛的人际交往和未来职业定向的要求,为大学生的这些思考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学校归属感的建立会让大学生在与学校的联结感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与学校的一体感中用学校的价值标准、文化内涵来要求自己,发展自我,并且形成自己的未来职业定向。这种自我的发展与学校归属感的建立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自我概念[9]、自我价值感与学校归属感紧密相关[10],学校归属感与自我同一性紧密相关。

(二)学校归属感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归属感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发展积极情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研究发现,较高的学校归属感会带给学生更积极的自我认知,更少心理疾病,更少焦虑、抑郁[11],可以减少学生的外化问题行为[2],例如物质滥用和不当行为[6]等。而且,学校归属感还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Hale等(2005)发现,高学校归属感可以预测女性更高水平的身体健康,以及男性更少的躯体症状[12]。我国研究也发现,无论是中学生[13]还是大学生[14]的学校归属感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正相关。

(三)学校归属感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交发展

学校归属感的建立会使得学生愿意对学校投入积极情感,从而更愿意与学校中的人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愿意参加各种学校活动,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交功能,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可以降低孤独感[11],进而能感受到更积极的社会接纳[15],并拥有更好的社会情感功能[16]。学校归属感越高,学生参与学校群体活动越多[17],而活动的参与又为个体的社交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外,学校归属感高的学生,有更良好的同伴关系[9],感觉到更高的教师支持[6]

(四)学校归属感能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业投入

学业依然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高级的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初步获得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总是与专业认同紧密相关的,学校归属感越强,大学生通常会有更稳定的专业认同感,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本专业或者其他广泛的知识,其对于学校的积极情感也更高,从而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也更少逃课,学习成绩也更高。这些都得到实证研究证实[5、16],例如,研究发现,大一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内部动机和任务价值与学校归属感有关[15],而且Pittman和Richmond对大一新生的学校归属感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在学校归属感上有积极变化的学生会在自己的学术能力、学业成绩和自我价值上有更积极的感知[2]

学校归属感的内涵决定了学校归属感的建立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证研究也证实,学校归属感与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身心以及良好的人际和学业等的发展的紧密关系。当今大学生有很多旷课、厌学现象,出现网络成瘾,人际疏离、心理失调等不良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缺乏有关。因此,大学教育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这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培养不仅有高等知识、有独到思想的高级专门人才,更是培养心智健全、有承诺奉献精神的高品质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建议

从学校归属感的本质内涵来说,学校归属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个体与学校之间的契合,从而达到个体对学校的认可和投入。对于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并且自我同一性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所传达的理念是否对大学生具有足够的魅力和吸引力,是否能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定位相契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会通过其获得的价值肯定、情感支持,进一步增强或者减弱其学校归属感。因此,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需要从学校、学生、教师三个层面入手。下面结合我们对武汉大学本科生的学校归属感发展的问卷研究和影响因素的访谈研究结果,具体探讨培养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途径。

(一)抓住培养关键期,注重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培养

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发展规律来看,各年级学生之间总体差异并不很明显,也就是说不会有很大的起落,但是却依然具有稳定的变化规律,大一学生的归属感最高,大二和大三逐渐降低,到大四又基本恢复到大一的水平。因此,对于刚来的大学新生进行归属感的培养尤其重要,这种与学校建立的最初的情感联系和认同,会为整个大学生活奠定基调,影响整个大学时期的自我和学业发展。大一学生往往对大学充满向往,来到自己所选择和喜欢的学校,会愿意将自己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愿意投入时间去了解学校,尤其是发现其优势、其吸引人的地方;即使是自己所不情愿的学校,来到大学之后,脱离了过去单调压抑的高中生活,也还是会对大学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这个时候,大学需要利用好这个关键期和相应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渠道有意识地进行新生爱校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校从而才能爱校,注意多宣传学校的校训、人物、精神、优良传统、优势特色等,让大学的独有魅力充分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对学校建立自豪感,也让学生知道各种活动的参与途径。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经历了大一对学校的初步了解,对大学生活有一个转折适应的过程,大二学生会更深层的考虑自己的自我同一性,会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于做什么事情。而且经历了大一的兴奋期,大二学生会变得比较迷茫,在这种情绪下,对学校的归属感也会显著下降,会对学校更多的批判和不满,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投入和活动参与。因此,对大二学生也需要加强学校归属感的培养,这个时候在学校方面,其培养目标和重点是加强专业认同,通过开设有意义并且能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专业课程,让他们愿意花费精力在专业课程上。经过了大一、大二的对学校的总体了解和认可,在以后遇到学校的不好的方面,学生也会更愿意以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而总体的积极情感和归属感基本上就不会再受到影响。

(二)把握重点建设内容,发展学校人文氛围,健全学校制度管理

学校归属感的建立,对于有比较明确的自我概念和价值取向的大学生来说,首先是学校有足够的魅力和吸引力,让他们能感觉到大学的形式美、精神美的吸引,感受到学校的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所带来的吸引,从而愿意将自我委身于这个机构,主动接受其影响。我们对大学生的归属感影响因素的访谈也表明,很多大学生谈到对武汉大学具有归属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很美,来到这个校园更感觉到它的美,为之自豪。还有很多人提到因为武汉大学是国内著名高校,有很多一流的名师,感觉到老师们治学的严谨。这些可以说,都是学校的环境和精神美所带给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对于有较高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大学生,要建立学校归属感,首先需要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有大面积的绿化,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才能满足大学生追求自由的心理需求,才能给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心理发展空间,而不是觉得局促、憋屈、压抑。

同时,还需要注意挖掘、建设和宣传学校的精神风貌,介绍学校的历史、人物、校训和精神,注意建设学校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真正成为有精神底蕴的所在,以内在吸引学生。在这一点上,北京师范大学就是一个典范。该校虽然校园环境因为地理位置的局限,没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这样大面积的校园,但是有限的空间还是有很好的局部园林之幽雅处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校园内处处有显示学校精神的标示、标语、图徽和象征物,使得学生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学校精神,从而愿意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来要求自己,愿意做一个朴实、踏实、勤奋进取的师大人。而武汉大学在结合自身的历史背景、山区地貌方面,强调“自强、弘毅”精神,也做得很好,培养了很多独立、执著、敢于拼搏的武大人。

另外,学校的制度管理和面向师生的服务精神,也是学校的一种隐形的精神氛围,会时时影响到学生生活在其中的感受,从而也影响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我们的访谈研究发现,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大三经历了学校生活,对学校服务有一定感受的学生,常常会因为学校的腐败行为或糟糕的学校服务而致使学校归属感受到消极影响。其他研究也发现,在影响学校归属感的校园文化因素上,学校管理的“人性化”、“程序化”是继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之后的第二大因素[18]

(三)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发挥同伴群体的作用

前面主要是讲到学校归属感培养,在学校方面,需要利用好大一、大二的关键期,对大学生进行学校总体介绍、优势宣传,注重学校的精神风貌建设、制度管理等,而在对学生方面,则需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辅导员日常工作和专业授课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让自我寻求与大学价值相匹配,同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团活动中,注意发挥同伴群体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社交需要和价值肯定,从而建立学校归属感。

在整个大学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在建立学校归属感的过程中,大学生也是在发展自我概念、确立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因此,需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人生价值反思。对大一学生,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和学校宣传了解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自我发展作为大学的重要目标,同时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注意用大学的校训、精神理念来引导学生的自我定位和人生价值。在日常的工作中,学校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具体的心理学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让自我的发展从无意识自然的发展变成一个有意识、自觉、主动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助于更主动地让学生的自我认同与学校认同联系起来,感受到学校精神对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影响,从而建立更强的学校归属感。

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与学校价值相契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班级的凝聚力和社团活动的多样性的作用,让学生的自我发展与积极的社交活动相互促进。班级是大学生与学校接触的最直接、最紧密的单位。学生只有处于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中,才会感受到与学校的紧密联系。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班级团结意识的引导,注意物色有团结意识、愿意为集体做贡献、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班干部,经常组织班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注意在班集体中发扬民主意识,让同学参与班级决策,对学校的建设性意见也能通过班集体反映出来,这样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学校的归属感就会更强。另外,学校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建设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系列文体表演比赛性的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实践、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从社团活动中促进大学生广泛的人际交往,从而与学校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感,同时,在这些活动中获得自我发展和才能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被需要、被肯定,具有更强的自我价值观,从而建立和增加学校归属感。

(四)重视教师的价值导向和情感支持作用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建立,除了学校在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吸引力建设、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从而让两者相契合,建立起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融入感、一体感,大学同伴群体作为重要的日常社交对象,对其学校参与感、价值认同感、联系感产生重要影响而影响学校归属感,而教师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传递者、大学价值的体现者、大学生的重要榜样人物,其对大学生价值认同和情感联系也同样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学校归属感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师的个人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上。这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对学生产生作用的重要不同之处。不论大学生是否与大学教师有紧密的接触,大学生需要感受到大学教师言行举止所传达的精神魅力,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一个能给大学生带来很强的学校归属感的大学应该具备孜孜奋斗的求学精神、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的教师,他们对社会、对学术充满责任感,这样学生也才能对自己的学校、对自己的学业充满责任感,愿意积极投入学校活动。另外,如果大学教师具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自然不会缺乏高水平、大成就的大师、名师,这类教师的存在不仅仅是给一个大学带来名人效应,从而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或平凡的老师或著名的大师所必然蕴含、表现出的学术风采和内在精神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吸引,能让学生产生真心的敬佩感。

其次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大学教师不仅仅需要从学术和人格魅力上对学生产生榜样吸引作用,也还需要注意直接引导和关心学生。这是很多大学和大学教师所忽视的地方,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不同于中学生,学习方式重在自学,大学老师只是上课来负责讲好自己的课就行了,这样松散的师生关系会很容易让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我们的调查研究也发现,缺乏教师关心也是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个是在学业上,注意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多给学生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学校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学业上,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肯定,另外也要注意带领本科生进行科研或者学业相关实践活动,这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个途径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的关心。这也是大学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大学里面虽然有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身心发展事务,但是毕竟一个学院才只有一个辅导员,无法面对多个专业多个年级那么多的学生。学校需要让班级导师和专业教师也参与到关心学生的工作中,建立教师定期访谈学生、与学生定期谈心的工作机制,让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在人生有困惑、有迷茫的时候能及时得到值得信赖的自己熟悉的老师的关心、指导和支持。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就会让学生与大学的联系从宏观的学校层面、纵向的师生关系层面、横向的同学关系层面都得到紧密的联系,大学生特有的自我发展、内心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投入需求都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建立起很强的大学归属感,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身入学校活动和建设,让自己的学业、社交能力、自我得到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Hagerty B.M,Lynch-Sauer J,Patusky KL,et al:Sense of belonging:a vitalmental health concept.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1992,6(3),pp.172-177.

[2]Pittman L D,Richmond A: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late adolescence: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belonging.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08,75(4),pp.270-290.

[3]Hagerty B M,Patusky K:Developing a measure of sense of belonging.Nursing Research,1995,44(1),pp.9-13.

[4]Baumeister Roy F,Leary Mark R:The need to belong: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3),pp.497-529.

[5]Goodenow,Carol: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among Adolescents.Scal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3,30(1),pp.79-90.

[6]Osterman K F:Students’Need for Belonging in the School Community.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0,70(3),pp.323-367.

[7]Hamm Jill V,Faircloth Beverly S:The role of friendship in adolescents'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New Directions for Child&Adolescent Development,2005,107,61-78,p.18.

[8]Smerdon B A:Student's Perceptions of Membership in Their High Schools.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2,75(4),287-305,p.19.

[9]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心理学探新》2006年第26卷第2期,第51~54页。

[10]潘晓蕾、徐琴美:《美院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及其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4卷第16期,第381~383页。

[11]Hagerty Bonnie M,Williams&A Reg:The Effects of Sense of Belonging,Social Support,Conflict,and Loneliness on Depression.Nursing Research,1999,48(4),pp.215-219.

[12]Hale C J,Hannum J W&Espelage D L:Social support and physical health:The importance of belonging.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5,53,pp.276-284.

[13]徐坤英:《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4]郝佳:《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5]Freeman TM,Anderman L H&Jensen JM:Sense of Belonging in College Freshmen at the Classroom and Campus Leve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07,75(3),pp.203-220.

[16]Anderman E M:Schoo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during adolesc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94(4),pp.795-809.

[17]Hoyle R H&Crawford A M:Use of individual-level data to investigate group phenomena.Small Group Research,1994,25(4),pp.464-486.

[18]彭正霞、蒲伟:《校园文化满意度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第3卷,第26期,第45~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