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公益广告中亲情观念的回归和重塑

电视公益广告中亲情观念的回归和重塑

邱晨

中国向来以“和”为美,注重家庭的团结和睦。家庭的组成以爱情为基础,以婚姻为契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础的组织形式。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阶段,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因素剧烈变动,多元文化相互并存撞击。家庭作为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其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转型期各种矛盾的侵袭和震动。比如:婚姻信任感下降,离婚率上升;家庭人际关系淡漠,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规范丧失;独生子女外出求学工作,造成“空巢老人”问题愈发凸显……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难点和热点。

公益广告是一种以人文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碰撞,社会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公益广告的存在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内涵——产生道德感召力,构建主流价值观。目前,公益广告在许多国家已被广泛地应用与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它对于促进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其作用力不可低估。而电视媒体因其受众广且层次丰富、接收不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快、传播画面形象生动等优势,成为公益广告最理想的播出平台。2012年,作为央视的公益广告年,播出公益广告的时段价值超过了20亿元,播出频次约20万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电视媒体播出了许多创意新颖、感情真挚、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优秀公益广告,这些公益广告以小见大,从不同的侧面重塑公众家庭生活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一、电视公益广告中亲情观念的构建

(一)言传身教,重倡尊老爱幼

2007年,电视机上一句“妈妈洗脚”的稚嫩童音感动了无数观众。

这则“将爱心传递——《洗脚篇》的公益广告,自播出以来,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和成功。中国自古以来强调“言传身教”,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心理。片子中的中年母亲,为老母亲耐心细致的洗脚,而年幼的孩子耳濡目染,也端来一盆水准备为妈妈洗脚。

在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深入人心,尊老爱幼的主题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现今社会,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与爷爷奶奶都十分溺爱。同时孩子从学前教育开始,所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几乎成为绝对重心,这就造成了“重小轻老”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不仅会造成对老年人的关怀下降,也缺乏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引导。

在《洗脚篇》这则公益广告中,母亲的言传身教成为爱心的传递方式,她用自己的爱和实际行动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爱和传递爱,不仅让老人感到了关怀温暖,也让孩子知道尊敬老人意味着一种感恩与责任。片子结尾以一句“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点睛,朴实生动地表现了主题,对社会价值观中“尊老爱幼”的抽象概念进行了具体形象的重塑与呼吁,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成长壮大的根本。

(二)感恩父母,承担爱与责任

公益广告《Family-爱的表达式》以动画Flash的表现手法,用几个字母为观众描绘出“我”随着成长与父母关系和感情的变化过程。“我”从最初淘气的总是惹父母生气的少年,到学会感恩并开始为全家遮风挡雨的中年;而父母也从年少时威严唠叨的形象到渐渐苍老的模样,发出了“有爱就有责任,感恩父母从现在开始”的主题,也表现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的确,在日渐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最容易忽视的情感可能就是父母深沉的爱,父母也会老去,孩子的肩头也需要承担起对父母的爱和责任。父母提供的是无私的爱与奉献,反之孩子回馈父母的是爱与关怀。短短的广告片,一个单词“Family”演绎着家家户户最熟悉不过的情感,让人感到暖暖的温情。

作者张德元对于公益广告有着独特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益广告就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而他的学生则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所以,要想让众人接受公益广告,就必须做到‘寓教于情’。”这条情感充沛的公益广告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微博、人人网、个人空间等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病毒式传播。有的网友评论道:“央视《爱的表达式》的公益广告创意十足,善于发现,依托几个字母的跳动寓意,道清了‘家庭’的含义。有爱就有责任,家和万事兴。”

(三)关爱空巢老人,多回家看看

中国人盛行的是:“百善孝为先”。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国目前正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尤其是80后这一代因工作、求学、结婚等原因在外,很少有时间能回家陪陪父母,这就造成了“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013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多支“春节回家”系列公益广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触动了亿万国人内心深处关于爱和家的情感。“春节回家”系列公益广告于1月19日播出第一支《关爱老人——爸爸的谎言篇》,在观众和网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关爱老人——妈妈的等待篇》、《关爱失智老人——打包篇》、《关爱老人——红包篇》、《春节回家篇》也随后播出,呼应中国人“回家”和“孝顺”的情怀。

《关爱老人——爸爸的谎言篇》是用父亲在电话里的旁白贯穿整个广告。父亲在电话里说着“跟老朋友出去玩了”、“我吃得饱、睡得香、一点都不闷”、“你妈她出去跳舞去了”,但画面中却是他一个人从空荡荡的家里出来,走过萧条的街道,独自到医院去探望老伴,广告尾声,当老爸看着桌上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和墙上的奖状,这时画外音响起:老爸的谎言,你听懂了吗?这则公益广告呼吁儿女们“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老爸的谎言”刺痛了千千万万出门在外儿女的心灵,不少观众表示看完广告后“归心似箭”。

二、以情动人:亲情类电视公益广告情感的表达方式

(一)寓理于情,以理点睛

美国著名广告人洛宾斯基说过:“我们坚信一流的情感才能组成一流的广告,所以我们每次都要刻意在广告中注入强烈的感情。”公益广告的情感表现就是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演绎,来触动和激发观众内心深处最真挚的东西,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用央视副总编兼广告中心主任程宏的说法是“用接地气、具有普遍感召力并直抵人心的创意感动观众”。

纵观央视今年来所播出的各类公益广告,严肃而刻板的说理早已不见了踪影。尤其是亲情类的公益广告,以充沛的感情来打动、吸引和感染公众。像上面提到的几支优秀的公益广告,都是将观点隐藏在朴实生动的画面下,在结尾处亮起一句点睛的短语,观众不仅不会排斥,反而增强了广告的效果和影响。譬如《关爱老人》系列公益广告的“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这句题语出现在观众被广告中的人物所触动之后,无疑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目的。

(二)刻画情境,引人沉思

电视公益广告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也并非赤裸裸地表现,而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典型的语言、婉转的音乐等方式,循序渐进将情感的起伏推向高潮,从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冲击力,达到感化教育目的。

如公益广告《关爱失智老人——打包篇》,广告中的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记性越来越差,“他不记得刚刚吃过饭,有时候走到门口都忘记是他的家了”,一次儿子带着父亲去外面吃饭,盘子中剩下了两个饺子,年老的父亲居然直接用手抓起颤颤巍巍饺子放进口袋。儿子看到问:“爸,你干嘛?”父亲吃力地答道:“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这时画面上写道:他忘记了很多事,但他从未忘记过爱你。

广告以儿子的旁白进行,画面是记不清事物的父亲迟缓的表情和动作。通过音乐和儿子的陈述,让观众在最后父亲的回答中因对比强烈而引发内心的震撼。这时“关注失智老人”这一主题跃然纸上,观众在自己的感悟与冲击中获得,从而唤起凝聚在观众心底的善良,引导其今后的思想行为,使意识的和谐转换为物质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杨正良,张丽丽.央视推出“春节回家”系列公益广告[J].中国广告,2013(3).

[2]张洪.公益广告:60秒的正能量[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6).

[3]朱金娥.“理性”的教育与“感性”的传播——电视公益广告创作探析[J].电影文学,2009(11).

[4]刘亚倩,蒋旭峰.中国公益广告中传统文化心理的传播机制[J].东南传播,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