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身
《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①,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④。子路愠⑤,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子曰:“君子固⑦穷,小人穷斯滥⑧矣。”(《卫灵公》)
原壤⑨夷⑩俟
。子曰:“幼而不孙
弟
,长而无述
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宪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宰予
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
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子曰:“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
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
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巧言、令色、足
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
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
无
,小车
无
,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或曰:“以德
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泰
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述而》)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子路》)
子夏
曰:“君子
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注释】①立:有自立、成立等意思,引申为说话做事有独立见解,能立足于社会。
②知天命:对社会变化和人生道路的应变能力很强。
③耳顺:听人谈话能明辨是非,能听逆耳之言。
④兴:起来。
⑤愠:含怒,怨恨。
⑥穷:困窘,走投无路。
⑦固:坚持,坚守。
⑧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胡作非为的意思。
⑨原壤:人名,孔子的一个朋友。
⑩夷:伸开两腿坐着。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姿势。
俟:等待(孔子)。
孙(xùn):通“逊”,顺从长辈。
弟(tì):通“悌”,尊敬兄长。
无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贼:残害。这里指残害道德的人。
宰予(yú):孔子的学生,字子我。
杇(wū):通“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
于予与(yú)何诛: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与,同“欤”,语气词。诛,责备。
子曰:以下是孔子在另一时候说的话。
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问孔子如何可以成为一个君子。司马牛,孔子的学生。
参(shēn):曾参。孔子的学生。
唯:是。表示赞同的用语。
门人:学生。这里指孔子的学生。
忠:指尽心竭力。
恕:指推己及人。
一言:一个字。
足:过分,过度。
匿怨:内心藏着怨恨。
大车:牛车。

(ní):大车上车辕前端与驾牛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小车:马车。

(yuè):小车上车辕前端与驾马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德:恩惠。
直:公正无私。
质:朴实。与“文”相对。
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
野:缺乏文采,鄙陋。
史:虚浮。
彬彬:质与文搭配适当,既朴实又有文采。
泰:平和,安适。
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坦荡荡:平直,宽广。荡荡,宽广的样子。
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子夏:孔子的学生。
君子:这里指孔子。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能分辨真假,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为政》)
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里仁》)
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子罕》)
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弟子们饿坏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困厄时尚能安守,小人困厄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卫灵公》)
原壤左右伸腿叉开两只脚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说:“你年幼时不讲孝悌,长大了没有作为,老了还不死,简直是个害人的贼。”说着就用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让他把腿收回去。(《宪问》)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无能。”(《宪问》)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卫灵公》)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堪雕刻,秽土的墙壁不堪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孔子又说:“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这个人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公冶长》)
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做过错呢。”(《卫灵公》)
司马牛问如何可以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反省检查,问心无愧,那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颜渊》)
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曾参:“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所主张的道,不过是忠恕罢了。”(《里仁》)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出一副好看的脸色,表现出过分的恭敬,对这种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孔丘也以为可耻。把怨恨隐藏在心里,表面上却假装出一副与人友善要好的样子,对这种人,左丘明以为可耻,我孔丘也以为可耻。”(《公冶长》)
孔子说:“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就好比大车上没有
,小车上没有
,它靠什么行走呢?”(《为政》)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宪问》)
孔子说:“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雍也》)
孔子说:“君子安舒坦然而不骄傲放肆,小人骄傲放肆而不安舒坦然。”(《子路》)
孔子说:“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总是忧愁。”(《述而》)
樊迟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即使到了夷狄之地,这三种德行也是不可放弃的。”(《子路》)
子夏说:“君子的态度让你感到有三种变化:远看外表庄严可畏,接近他温和可亲,听他说的话严正精确。”(《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