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

论民本

《孟子》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离娄上》)

邹与鲁鬨。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注释】①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为国家的代称。

②得乎丘民: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戴。丘民,民众。丘,众。

③变置:改立。置,立。

④牺牲既成:做牺牲用的牲畜已经肥壮。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⑤粢盛(zīchéng):供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容器中用来祭祀的谷类。

⑥以时:按时。古代祭祀特别讲究时间和季节。

⑦旱干水溢:指旱灾和水灾。

⑧道:方法。

⑨聚:积蓄。

⑩所恶(wù)勿施尔也:所讨厌的不要强加给他们罢了。施,加于其身。尔,如此。

圹(kuàng):原野,旷野。

爵(què):通“雀”。

鹯(zhān):一种猛禽。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就好像要治好长达七年之久的慢性病,须找到干了三年的陈艾。艾,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时间越久,艾草越干,其药用效果越好。

畜:指平日积聚,储藏。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语出《诗经·大雅·桑柔》。意思是,那哪能做得好,不过一个跟一个地落水溺死罢了。淑,善。胥,相互。

鬨(hòng):相斗,交战。

穆公:邹国国君。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有司:官吏。

莫之死: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

疾视:怒视。

凶年饥岁:收成不好的年份。凶、饥,都是收成不好的意思。

转:弃尸。

几(jī):将近,接近。

仓廪(lǐn):盛粮食的仓库。仓,粮仓。廪,米仓。

慢:怠慢,懈怠。

残:伤害。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

尤:埋怨。

恒产:人民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产业。恒,常。

惟士为能: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士,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放辟邪侈:指放荡、邪僻和过分的事。辟,通“僻”,邪。侈,过度。

罔:同“网”,用网捕捉。陷害、坑害的意思。

制:制定,规定。

轻:轻易,容易。

不赡(shàn):不足。赡,富足,充足。

治:讲求。

盍:何不。

无失其时:指不要错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

勿夺其时:不要耽误他们的农时。夺,使丧失,耽误。

谨:谨慎,此指认真对待,重视。

庠序:泛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申:反复陈述。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诸侯国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欢心的做大夫。诸侯国国君危害到国家,就改立诸侯国国君。祭品丰盛洁净,祭祀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尽心下》)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入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桀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离娄上》)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梁惠王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么工夫来讲求礼仪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殖的季节,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要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