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兮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①恶②已③;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相盈⑤,音声⑥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曲则全⑦,枉则直⑧,洼则盈,敝⑨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⑩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二章)
上士
闻道,勤
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
有之: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夷
道若颣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
德若偷
,质真
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
晚成,大音希
声,大象
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一章)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
而不割
,廉
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五十八章)
其安
易持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六十四章)
天之道
,其犹张弓
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
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注释】①斯:则,就。
②恶:丑,长得难看。
③已:表确定语气。
④形:这里指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
⑤盈:通“呈”,呈现。
⑥音声:乐器奏出来的声音和人唱出来的声音。
⑦曲则全:委曲反而能保全。
⑧枉则直:弯曲反而能伸直。
⑨敝:破旧,坏。
⑩执一:守身,洁身自爱。执,坚守。一,指自身。
式:标准,表率。
不自见,故明:不自我表现,反而更能显出自己。
是:正确。这里是认为正确的意思。
伐:与下面的“矜”都是夸耀的意思。
长(zhǎng):长进。
诚全而归之:意思是,如果能够按照古语去做,那么,保全自身的效验确实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之,指这样做的人。
士:在先秦原为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后来游离出来成为有知识有技艺的人,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老子把这些人按照对“道”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分为上、中、下三等。
勤:努力,尽心尽力。
若存若亡:指将信将疑,迷惑不解。
不笑不足以为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意思是,因为“道”和具体的事物不同,它微妙难识,隐藏在现象背后,因而总是被一些浅薄的人嘲笑。
建言:立言,也就是著书立说。这里泛指老子之前的古书。
昧:暗。
夷:平。
颣(lèi):丝线上的疙瘩。这里是不平的意思。
上德若谷:高尚的德像凹下的山谷。
辱:污垢。
建:通“健”,刚健。
偷:苟且,懈怠,松懈疲弱。
质真:纯真的德。质,诚信。真,即“德”。
渝:改变。这里有背弃的意思。
隅:角。
大器:指大用之才,全才。器,才能。
希:通“稀”,少,这里指声音很小。
象:形象。
道隐无名:大道就像大音、大象一样,无声无形,就好像隐藏起来了,所以人的感官无法把握它,因此也无法给它命名。隐,隐藏。名,名称。
善贷且成: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贷,施与。成,成就,成全。
倚:依靠。
伏:隐伏。
极:终极,究竟。
无正:没有定准。正,准则。
奇(jī):邪。
妖:不善,恶。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对于正邪、善恶可以相互转化的迷惑已经很久了。
方:方正。
割:伤。
廉:棱角。
刿:刺伤,划伤。
肆:放纵自己,侵犯别人。
耀:炫耀。
安:安定,稳定。
持:保持。
泮(pàn):融解,消解。
累土:一筐土。累,通“蔂”,装土的筐子。
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张弓:给弓上弦。
胜:超过。
受:承受。
垢:通“诟”,耻辱。
不祥:灾祸。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完成,长和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对立而包含,音和声相互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相互对立而随顺。(二章)
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圣人”坚守“道”,并把它作为行事的准则和天下的表率。不自我显示,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有长进。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等话,哪里能是假话呢?它实实在在是能够做到的。(二十二章)
上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努力实施;中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有时相信,有时怀疑;下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来通常有这样的说法:明显的“道”,好像很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最洁白的好像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诚实的“德”,好像背弃;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最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少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道”隐微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而且成就万物。(四十一章)
灾祸啊,幸福正依傍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也正隐藏在它之中。谁知道它们的终极?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可能随时转变为邪,善可能随时转变为恶。人们对此迷惑不解,已经有很长的时日了。所以有“道”的圣人方正但不伤人,锐利但不至于把人刺伤,直率却不至于冲撞冒犯别人,明亮但不显得刺眼。(五十八章)
事物稳定时就容易掌握,事物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打主意;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打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时就把它治理好。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土开始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如果在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事情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六十四章)
自然的法则,岂不像弓拉开了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拈起来一点;弦长有多余的,就加以减少,不足的则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则,是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现实法则,就不是这样了,它是剥夺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七十七章)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够遵循它。因此有“道”的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这才能叫做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难,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却像是反面的话一样。(七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