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之道
余幼年生长于中药业之家庭,在幼小的心灵上早已印上了药以治病的认识,17岁时从本镇名老中医陶芑生学习咽喉外科。21岁学成开业,至今已蹉跎光阴50余春,这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是我在医学上逐步成长、成熟的过程。古人云“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岁之非”,就是说人活到了50岁的时候,才能懂得在过去49年中的错误事情。从我行医50年来说,也必须进行一次回顾和反思。
药以治病,在外科外治法中,外用药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开业后,在外用药合制方面,是认真负责的,在“认真”二字的指导下,50年来不断总结,不断筛选改进有效的处方,现在常用的外治方药有50余种。在配制时精选原药,认真加工操作,每一处方都按照药物的性状、按次序投入合制,才能保证药品的疗效和药的质量。
治病中,应突出一个“仁”字。古人云为医者必须仁心、仁术,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态度问题。疮疡外科病,是旧社会穷苦人的一大患害,苦痛呼号、污脓多、臭气浓是常常见到的。如果思想上缺少一个“仁”字,亦是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不能做好工作的。例如现在诊治到一些下肢溃疡患者,既污且臭,是望而生畏,还是精心治疗,这是我常告诫自己的,故每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赢得患者的信任。
在技业上应力求上进,突出一个“钻”字。在过去临床中,以治疗疮疡外证为多,如脑疽发背等;现在就诊患者,以皮肤病患者为多。因此在临证中必须不断钻研,提高技术。如对过敏性皮炎、手癣、脚癣等常见病,现使用脚癣一号、二号浸液和一枝黄花霜等,收到一定的疗效,因而体会到在业务技术上,应突出一个“钻”字,才能适应临床上的需要。
虚心学习,博采众方,是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途径,故必须突出一个“学”字。从书本上学,从群众中学,才使我在业务上不断充实成长。如治疗颈项部的非结核性的淋巴结,以佩兰蛋进行治疗,这方法是从广德县的一位农村医生处学到的;治疗已破溃的颈淋巴结结核,用天龙散治疗,这方法是向群众学到的。在湖州潘春林的外治方药中,也学到了不少好的处方,丰富充实了我的知识,同时亦认识到做到老必须学到老,学习必须是广泛性的,向群众学,从书本中学,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不断前进。
在疮疡的扩创和换药方面,应牢记“细心”二字。开刀扩创换药的过程,是精细操作,还是草草了事,这对疮疡的愈合快慢有决定意义。因而在疮疡有空腔形成时,对选择切口的位置和刀口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细致地换药,清除疮口腐浊,排尽瘀脓,随时细心地观察溃疡进展情况,合理使用拔毒生肌等药物,这对疮疡愈合的快慢有决定作用,因而必须细心地操作,细心地观察。
总之50年来,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在领导的指导下,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巩固为人民服务的信心。然而回顾这50年的历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缺点:①在学习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例如对乳核、乳腺增生症的治疗,还没有达到满意的疗效。②在一病一方总结方面,亦没有做好,尚待于今后努力。③有时亦产生自满情绪,满足于现在的成绩。以上情况,今后必须纠正和克服。
以作共勉!
王彬容时年七十又二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七日
编者按:本文是王彬容在纪念“行医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他亲自誊刻蜡纸,手工印刷后附在笔记本首页上,赠送给他的学生。今天我们读来依然感触良多。一位为患者奉献一辈子的70多岁老者,却还在寻找不足与缺点,没有丝毫的满足和停滞不前,这就是王彬容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这篇25年前的讲话内容,是王彬容留给我们唯一完整的文章。我们之所以把它称为“为医之道”,是因为王彬容行医50年的体会告诉我们,做好一个医生就要对工作认真一辈子;对患者要有仁爱之心;对业务要钻心;学无止境,要虚心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手术操作要细心;对医学事业、医院发展要充满信心。我们把它概括为“真心、仁心、钻心、虚心、细心、信心”“六心”精神,这就是值得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一生遵循的为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