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妙术铸丰碑——记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医外科名家王彬容先生

仁心妙术铸丰碑——记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医外科名家王彬容先生

他没有说过任何豪言壮语,却做出了种种豪情壮举。

他没有穿戴过任何名牌服饰,却为金山区创立了中医外科这个品牌特色专科。

他没有为子女留下更多财产,却用他的仁心妙术在百姓心中铸就一座爱的丰碑。

他就是已故原枫围卫生院的王彬容老先生。

王老先生是上海市金山区枫泾人,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金山县政协常委、县人大代表。枫围乡卫生院院长,金山县中医外科专科医院名誉院长。

从医近70年,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广大百姓传颂。

无私奉献,勤奋工作,坚定跟党走

王彬容,1921年出生于枫泾,1938年师从中医外科陶芑生,凭着对中医外科事业和对百姓的一腔热血,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于1942年开设了王彬容诊所,为广大贫苦人民治病,开始了他济世救人的理想追求。1952年6月,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建了大众联合诊所,为了解决资金与医疗用房,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私人开业的资金全部投入,并且两次让出自己家的私房。第一次大众联合诊所刚成立时,让出私房近100平方米,1958年成立枫围卫生院时,由于医疗发展的需要,医务人员的增加,再次让出私房150平方米。他作为联合诊所的负责人和乡医院院长,更是废寝忘食,带领全院医务人员保质保量完成全乡的医疗预防工作。同时,他还担任了枫泾地区血吸虫预防工作组负责人之一。枫泾是个血吸虫高发区,由于他和同事们的努力,血吸虫这个“瘟神”再没敢来侵犯枫泾地区的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最初行医的十几年里,每日接待的大多是农民,当时的枫泾还很贫穷落后,由于长年以来田间劳作,卫生条件又差,生活清苦,这里的百姓都好发疮疡,有些人甚至皮肤溃烂,脓疮恶臭。王老先生深深同情百姓的疾苦,不仅从不怕脏累,仔细为他们诊治,而且对有些交不起诊费的患者,除了免费诊治外,还贴药费给他们。看病从来只开廉价药,能一次看好的,绝不让来第二次。他的那双手仿佛有魔力似的,再怎么严重的疮疡,别处看不好,经他的手术刀,他的独家自制药,一定会手到病除。于是他的医术和人品很快便在百姓中传开了,并享誉二省一市。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老先生也不例外地受到了不公正的冲击,年过半百的他下放到离镇最远的长征村。在农村,他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劳动之余,为农民看病,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爱戴,许多农民兄弟还跟他成了终身的朋友。还帮着创办农村合作医疗,为了让乡村医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使用草药治病,以减少医药费的支出,他手把手地教他们采、种、用。同时,他还根据当时当地医疗条件和医疗对象,主持修订了一本草药书籍《草药简便验方汇编》,记录下当地草药223个品种。在他的悉心辅导下,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有些乡村医生后来成为用草药治病的行家里手。

呕心沥血,为中医外科事业做贡献

王老先生行医70年,是学习的70年,是不断进取的70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疾病病种亦在不断变化,他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应对各种疾病。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对中药外用药不断改进、创新,从原来治疗疮疡为主的20余种外用药逐渐开发研制增至50余种,涉及多种皮肤病,并不断在使用过程中淘汰疗效差的品种,改进原有制剂或剂型,创制新的品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对一些大医院解决不了,西医解决不了的难愈的伤口,敷上他自制药膏,都会很快愈合,堪称一绝。

王老先生不仅自己一心为患者服务,还把技术无保留地传给青年医生。从1957年正式开始带教中医学徒,为中医外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现今都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有些已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有些开设专家门诊,现今医院中医外科这个特色科室的负责人便是他的弟子。他带教学生,手把手地教,从临床诊治、疮疡手术、手法、辨脓方法,以及中药外用药的使用、配制等,全面带教,并公开了自己几十年来有效的中药配方,将中医外科的一生心血载入了医院中医发展史册。

淡泊名利,鞠躬尽瘁

1987年11月,王老先生退休,面对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找到他家里的患者,他没有私人开业,面对外院的多次高薪聘请,毫不动心,不为私利为集体,不为自己为他人。他仍受聘于枫围卫生院,不计较很低的工资待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患者着想,为医院着想,为自己心仪的中医外科事业着想。他亲临医疗第一线,为广大百姓服务,还兼带教学生。随着年事增高,医院让他每周开设两个半日的专家门诊。每次门诊量都有一百多号,每逢门诊日,他总是拄着拐杖步行早早来到诊室,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诊治一丝不苟,他还喜欢患者围着他,他说这样能让他们多了解一点医疗知识,对他们有益。无论多晚,他总是坚持把病看完,才回家吃午饭,从没有一丝名医的架子。

在现今多数人崇尚金钱的环境下,他是一些人眼中的“傻子”,只知道看病看病,除了看病,还是看病,行医70年,两袖清风。一生都住在他那所临街的老房子里。那间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石灰墙,青砖地,没有任何装饰,有的只是两大架子的医书,还有一股浓浓的草药味。

他在时刻想着医院、事业的时候,恰恰没有为自己的身体着想,一直工作到2005年1月身患重病住院,多方医治无效,于2005年5月31日走完了他86年的光辉人生。

70年的风雨历程,成就了一个高尚的人!

70年的呕心沥血,创立了一个品牌专科!

70年的无私奉献,铸起了一座杏林丰碑!

编者按:这是2006年金山区卫生局组织编写的卫生系统先进人物事迹汇编材料。由倪军英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