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疹
案1 王某,女,47岁。青浦练塘人。
初诊(1999年5月20日)
[主诉]颜面及手部皮疹已20余年。
[病史]该病每于4~8月多风多湿之季尤甚。时重时轻,瘙痒难忍,影响睡眠,风拂则痒剧,甚时颜面浮肿。有时两眼羞明。经多次用内外治法无效而来就医。
[检查]面色红赤,溃后流黄汁,结痂后裂缝疼如针刺烦躁不安。
[脉苔]脉沉细无力,苔黄腻,舌淡红。
[诊断]湿疹。
[辨证]湿热内蕴,血虚生风。
[治则]祛风燥湿,清热和血。
[方药]外治:洗脸后,外搽润肤膏,每日1~2次。
内服:消风散加减。荆芥6克,防风6克,当归6克,苦参10克,牛蒡子12克,苍术6克,生地10克,蝉蜕6克,甘草6克,白蒺藜12克,土茯苓10克,白鲜皮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5月27日)
上方服7剂后,诸症明显好转,结痂开始脱落,痒感较轻。
外治:同前。
内服:效不更方,上方继服8剂。
三诊(6月5日)
面部湿疹大部已消,痒感遇风或遇热时则稍重。近日大便略干,脉沉缓。
外治:同前。
内服:拟前方加减。荆芥6克,防风6克,当归6克,苦参10克,牛蒡子12克,苍术6克,生地10克,蝉蜕6克,甘草6克,白蒺藜12克,土茯苓10克,白鲜皮10克,制大黄6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6月10日)
服上药,上述症状全部消失。
外治:同前。
内服:为巩固疗效,嘱原方继服4剂。
【按】本例之湿疹症情顽固,系因体质素虚,脾失健运,内蕴湿热,日久耗伤阴血,并由外感风湿热邪,暴晒污染而发。鉴于本症以风湿热邪为主,故施之方药以消风散加减,并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在祛风除湿等药剂中,重以当归和血之剂,和血而祛风湿之邪外出,服全25剂而获愈。
案2 苏某,女,59岁。
初诊(1996年6月25日)
[主诉]双手臂,面部及头顶起皮疹,瘙痒1个月。
[病史]患者近1个月来,双手、两臂、面部及头顶部起小丘疹,皮色鲜红,瘙痒难忍,继之两足背也发生同样皮损,搔抓后皮损渗水糜烂,夜间因瘙痒影响睡眠,纳可,二便调。
[检查]双手、两臂、面部及头顶部见小丘疹,皮色鲜红,渗水糜烂。
[脉苔]脉洪数,苔黄腻,舌质红。
[诊断]急性湿疹。
[辨证]脾湿化热,湿热搏结于肌肤。
[治则]疏风清热,健脾利湿。
[方药]外治:搽润肤膏,每日1~2次。
内治:胃苓汤加减。苍术6克,厚朴6克,甘草6克,陈皮6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连翘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以胃苓汤加减为基础方,苍术、茯苓、白术均能健脾利湿且走皮肤,因皮损色红,舌红,脉数之热象,配以连翘以清热,苦参、白鲜皮清热祛湿,荆芥、防风以祛风止痒。
二诊(6月28日)
药后双手背及足背皮损已不渗水,痒也减轻。
外治:同前。
内服:遵原法再加用清热利湿之药。牡丹皮9克,大青叶9克,车前草12克。3剂。3日后再诊时丘疹渐消,皮损水疱已干瘪,手足背皮肤已干燥,时有微痒,故又加桂枝4克,以引药直达病所。
案3 朱某,女,17岁。
初诊(1996年8月20日)
[主诉]躯干四肢皮疹反复发作10年。
[病史]在10年前就开始患湿疹皮炎。两足底水疱溃破、糜烂,有分泌物,瘙痒剧烈。皮肤变得粗糙,经常在手足关节内侧出现皮疹,几经皮肤科诊治,迄今未奏效。自诉有腰痛、痛经、起立性头昏等。腹部胀满,食欲、大便、睡眠均一般。
[检查]体格、营养中等,腹软,无压痛,躯干四肢见大片红色丘疹、斑丘疹、结痂伴有脱屑。
[脉苔]脉沉细弱,苔薄白微腻,舌质暗,体胖有齿痕。
[诊断]湿疹。
[辨证]此为肝郁气滞,气机疏泄不畅,湿阻脾胃。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少佐活血。
[方药]内服: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炒白术10克,生姜10克,薄荷3克,焦栀子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丹参15克。
案4 张某,女,3月。
初诊(1995年8月20日)
[主诉]面部四肢皮疹1个月。
[病史]母乳喂养,乳母体胖,多食鸡汤、鱼汤等催乳之品,大便干,经外院治疗,时作时休。
[检查]面部躯干红色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小儿体胖。
[诊断]小儿湿疹。
[辨证]证属湿热,小儿素体肥胖,为痰湿之体,乳母食用膏粱厚味之品,小儿运化失常,湿阻脾胃,蕴于肌肤。
[治则]健脾化湿,清热消疹。
[方药]内服:焦三仙加减。焦山楂6克,焦神曲6克,炒麦芽6克,金银花6克,连翘3克,生甘草1克。3剂,煎汤代茶,适当放蜂蜜以矫正口味。
嘱乳母少进油腻高蛋白之物,宜食清淡之品。
【按】王彬容指出:湿疹病因复杂,症状多变,病程较长,在治疗时要标本兼治,还要顾及其他夹杂症,适当使用外用药,认真进行调治,才能收到好效果。湿疹虽然表现在皮肤上,要牢记“治外必本诸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