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
案1 沈某,男,34岁。
初诊(1991年10月5日)
[主诉]躯干四肢红斑3个月。
[病史]3个月前发热咽痛,关节酸楚等症。经服药后热退但四肢躯干反复出现瘀点。经外院皮肤科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近日来全身又出现散在性出血点,有时呈紫斑如粟,四肢为甚,经服中西药未缓解而求诊。口干舌燥,时见鼻衄,大便干结,小便色赤。
[检查]全身皮肤散在性红斑,四肢为剧,色赤块紫,压之不褪。
[脉苔]脉细数,苔黄,舌质红。
[诊断]过敏性紫癜。
[辨证]热入血络。迫血妄行,外溢肌肤。
[治则]疏风清热,凉血消斑。
[方药]内服:拟消风散加减。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蝉蜕6克,苍术6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苦参10克,陈皮6克,川芎6克,金银花10克,紫草10克,水牛角15克。3剂。
二诊
服后紫癜减少,口干咽燥已除,大便通顺。
内服:原方去水牛角加侧柏叶。又进5剂后皮肤紫癜消失。继服5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壁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而发生出血症状。似属中医学中所提“肌衄”“斑疹”。此病多属热深动血,灼伤阴络,血溢于外所致。所以临床所见全身散在性红色斑疹外,还出现口干咽燥,时易鼻衄,大便干结,舌红脉数等血热之症,急宜疏风清热,凉血消斑,并须抗过敏、除病原,故投消风散而愈。
案2 (阴证发斑) 张某,女,24岁。
初诊(1997年2月16日)
[主诉]两下肢及臀部散发紫斑2~3年。
[病史]每于春季为甚。1995年春因周身紫斑遍发,吐血,便血,腹部急剧作痛,就诊于某医院。经输血,住院21日始转危为安,出院后一直用中药调治。1996年春,病又复发,急至某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迄今未能痊愈,特来我院门诊。
[检查]面色㿠白少华,两下肢可见对称性散发紫色皮疹,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皆为正常范围,尿蛋白(++),红细胞(+)/HP,白细胞(+)/HP。
[脉苔]脉象细弦无力,舌质淡红少苔。
[诊断]过敏性紫斑,并发肾炎。
[辨证]气血不足,气不摄血。
[治则]益气补血。
[方药]内服: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广陈皮6克,砂仁3克,木香4克,仙鹤草12克,甘草5克,当归10克,柴胡3克,升麻3克,大红枣3枚,生姜3片。
仅守此方,随症化裁,观察月余奏效。紫斑始未再发,腹痛随之而减。后因肾炎缠绵不愈,尿蛋白(+),红白细胞残留,时感腰脊酸楚,虑为久病及肾,脾肾不足,酌加补肾六味地黄丸,连服半年收功。腰脊痛楚缓解,尿常规基本转阴性。
【按】有关紫斑辨证,古有“阴证发斑与阳证发斑”之别。阴证发斑系由素质不健,肾阳不足,或误服寒凉伤及脾胃。如《丹溪心法》云:“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熏灼于肺传于皮肤而发。”阳证发斑,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所扰,或误服辛温发散致表虚里实,热毒乘虚而出于皮肤所致。
在很大程度上,过敏性紫斑虽属阴证发斑之范畴,但主要是与脾胃不和有关。脾和胃在十二官中均属仓廪之官,是五味(食物)化生之源,一旦肝郁克脾,水湿内困,定要导致脾失运化之权。从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荣其唇,充其肌肉,其结果必然造成气滞血凝皮肤发斑。
此例之所以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主要是抓住了病机之本,急投于益气补血之补中益气汤而收效;设若见斑治斑,妄投犀角地黄,或以为脾不统血,投予赤芍、当归、阿胶、艾叶、归脾之类,势必造成不良后果,一则凉遏内阻,便血更凝,一则腻隔伤胃,势必影响五谷精微之摄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