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病
案 程某,男,42岁。
初诊
[主诉]颈后发际疖肿3个月。
[病史]患者颈后初起发丘疹,自觉瘙痒,抓后第二日痒退但结块增大作痛。3日后出脓痛减,但旁边又发。经治疗后好转,但尚反复发作,先痒后痛,脓出而愈,屡次复发,已有3个月。
[检查]颈后皮肤粗糙微肿,偏右侧发际下,两个相连疖肿已溃穿,流薄脓水,按之质中软。用探针探,发现两溃口相通,中间皮肤较薄。在颈后中间有两处红块,中央高突伴有脓头,触诊结块质硬伴痛。
[脉苔]脉浮,苔黄腻,质红。
[诊断]疖病(发际疮)。
[辨证]火毒蕴结于肌肤。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祛腐消肿。
[方药]外治: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处皮肤,两个相通疖子已成蝼蛄疖,局麻下切开,清除腐肉,外撒三青散敷黛军软膏,每日换药1次。两粒有脓点的结块,外用疮毒消肿丹黄酒调敷每日2次,四周皮肤用芷柏扑粉每日扑2次。换药前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清洁皮肤,溃烂疮面只要用干药棉将脓液吸干净。
内服:炒黄芩10克,黄连3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白芷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山药10克,白鲜皮10克,天花粉15克。每日1剂,3日,煎服。人工牛黄每日2克(分2次冲服),3日。
方中:人工牛黄、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凉血;天花粉、白芷消肿散结;山药益气生津,白鲜皮利湿止痒。
二诊
药后,患者颈右侧疼痛减轻,颈中两处肿块疼痛加剧。昨日在颈后偏左发际内又现一红点作痒,经用疮毒消肿丹外涂后痒减但皮损未退。颈后右侧溃口处脓水少,有新肉生,疮口缩小。颈中两粒肿块红肿,触之痛,按之质中软。颈后偏左发际内见一红疹。脉浮,苔薄黄腻,质红。
外治:颈右侧溃口处撒生肌散药粉,外敷黛军软膏。颈中两粒肿块脓已成,予切开排脓,外撒桃花散药粉敷黛军软膏。每日换药1次,颈后偏左发际处红点继续外用疮毒消肿丹黄酒调敷每日2次,四周皮肤用芷柏扑粉每日扑2次。
内服:继用原方,3剂。
三诊
颈后三处疮口疼痛减轻,脓水少,皮肤微痒。颈后左侧结块缩小,皮色正常,触之无明显痛感。颈项活动改善。脉浮,苔薄黄,质红。
外治:同前。
内服:炒黄芩10克,黄连3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炒白术10克,白芷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山药10克,白鲜皮10克,苦参10克。5剂。
四诊
患者颈后部溃口全愈合,肿块消退,但皮肤有轻度瘙痒。
外治:扑芷柏粉,每日2次。
内服:炒黄芩10克,白芷5克,紫花地丁15克,忍冬藤20克,连翘10克,天花粉15克,生薏苡仁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生地10克,炒白术15克,白鲜皮10克。7剂。
【按】疖病常因患疖后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皮肉较薄处蔓延而成。疖病多虚实夹杂,治疗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使,并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有其他慢性病者如消渴等,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在外治上要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得当,可以提高疗效。如红疹初起皮肤微痒时即清洁皮肤,外搽疮毒消肿丹,每日2次。红疹形成肿块,中央有脓点时,继续用疮毒消肿丹搽在脓点四周,使毒邪不扩散。如果肿块质中软,按之有波动感,中央脓点溃穿,有少量脓水渗出时,可以切开排脓,主要使脓液排外畅通,不使袋脓,不使脓毒横穿。对治疗初愈,皮肤尚有红或痒时,要注意局部清洁,微痒时不宜搔抓,外用芷柏粉润肤止痒,内服中药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