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竭心力为悬壶——追忆我的恩师、杏林名医王彬容先生

殚竭心力为悬壶——追忆我的恩师、杏林名医王彬容先生

白驹过隙,往事如烟。我的老师王彬容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岁月的流逝,冲淡不了我对老师的热爱、崇敬和思念之情,相反,我对老师的这种刻骨铭心的怀念,愈益浓烈,历久弥新。我跟随老师48年,老师那长者的严谨、师者的平易、贤者的情怀、德者的风范,永远留驻和记忆在我的心灵深处。

亲植桃李千树发

出身于中药业家庭的王彬容老师,杏林行医60多年,堪称医中翘楚。老师毕生钻研和热爱中医学,担当起传承中医文化、弘扬杏林精华的神圣使命。

在老师薪火相传理想的召唤下,1957年10月,我和另外两位有志投身中医事业的青年,走进老师所在的大众联合诊所,向老师拜师学医,从此开始了我的学医生涯。

老师是医理教学的导师。“入门”后,老师就着手加强对我们中医学理论知识的灌输。老师通过亲授和请人上课的途径,注重于《内经知要》《本草便读》和《医学心悟》三部书的教学。我遵循老师的教导,以种瓜豆的毅力,通过读、背、记、用,悟其医理,谙其医道。熟读三部书,受用一辈子。一年多的医学理论学习,为日后的医术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老师重视对我们医术上的临床实践指导。在临床实践上,老师经常让我随诊学习,并当好他的助手,在实践中学会通过“望、问、闻、切”四诊准确诊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记得有一次在对一位疔疮患者的治疗中,老师通过手指触摸和按压的切诊手段,准确诊断成脓程度,明确手术的切口方位、大小,确保排脓畅通又不袋脓,既提高疗效,又减少患者痛苦。这样的随诊学习,让我在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中药外用药的调配是医家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老师在这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在中药调配的教学上倾其秘笈,毫无保留。如药线、摊膏药、研药粉、调油膏等,老师都心贴心、手把手地教,亲自动手,认真示范。经过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学,从药材挑选、炮制到研制方法,我较快掌握了操作手法和技术要领。

老师是医德教育的严师。教育我们要以患者至上、普救生灵为医者之魂,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老师在医风医德的教育上,率先示范,身体力行,既能“坐而论道”,又能“起而行之”。他在大众联合诊所任诊所主任期间,诊所设有门诊、出诊、夜间急诊等,随叫随到。在夜间急诊,无论夜有多深,老师总是背起药箱就走。老师的仁爱之心和敬业精神有口皆碑,在医风医德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辛勤园丁,广植桃李。为传承中医文化,老师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数十年来,他先后为金山、松江两地培养了十几位学生,一批堪挑大梁的中医人才,在老师医理医术的教学中脱颖而出,在老师医风医德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大医精诚济苍生

拜师学习结束后,我被分配在枫泾工作。从此,我如影随形,始终跟随在老师身边。在48年的相随相伴中,耳濡目染老师为人的亲和,处世的严谨,作风的纯真和医德的高尚,老师的嘉言懿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为医的人生。

老师热爱事业,无私无欲,视事业如生命,把一腔热血浇洒在中医这块他终生为之耕耘的土地上。1958年,诊所合并,成立枫围卫生院时,老师将大众联合诊所积累的所有集体资金,毫无保留地全部交给卫生院,合并前,诊所职工没有截留一分钱。建院时,由于职工人数增加,诊疗室增多,医护科室、职工宿舍等房源十分紧张,他让出150平方米的私房,包括一间约30平方米的居室。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在他当领导的几十年中,他没有自己专用的办公室,只有一张办公桌。他坚持勤俭办医,反对浪费,为医院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资金,为医院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老师忠于职守,求真务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枫泾是血吸虫病重灾区。为了消灭血吸虫病,除了灭钉螺,大量血吸虫患者要给予治疗,面广量大。当时老师是枫泾地区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分管血吸虫病治疗工作,乡里成立了医疗组,老师担任了大组长。组织医务人员,利用农闲季节,定点下乡开展血吸虫病治疗工作。在巡回下乡的日子里,老师日夜奔忙,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从安排医生、收治患者到后勤保障,他精心组织,精心安排,精心治疗,十几年如一日,为当地“送瘟神”作出了贡献。

老师熟谙药以治病的道理,认真钻研,力求疗效,从事外用药的配制。经过60多年的探索、总结、不断改进筛选,研制成功的常用外治方药有“滴乳石散”“黄花霜”等50余种。

老师始终笃守一个“仁”字。老师体谅和体恤患者及其家属,做到平和待人、平易接物、平实处事。在接诊中,我们经常诊治到一些疮疡患者,特别是一些下肢溃疡者,脓疮烂肉,臭不可闻。老师不避脓毒,不嫌脏臭。给予患者温和暖融的人性关爱,医治患者的创伤,消除患者的病痛。

老师情牵患者,心系患者,患者的苦痛,永远是他心中的牵挂。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师在遭到不公正待遇,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时,他也丝毫没有动摇大医精诚,仁心救人的信念。他除了参加劳动,主动访病问苦,上门送医送药,热情为农服务,得到了当地农民的交口称赞。许多农民视他为朋友,大家尊敬他、爱护他。在下乡期间,为搞好农村合作医疗,老师还热情培养乡村医生,帮助他们识草药、采草药、种草药、用草药,学会用一根针、一把草治疗疾病。此后,各村卫生室相继建立草药房,一根针、一把草治病的做法和经验很快在全市得到推广。为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中草药,在老师的主持下,有关各方合力编撰了《草药简便验方汇编》一书,该书收集的中草药有223种,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

老师退休后,仍以“志在千里”的壮心,“落日心犹壮”的情怀,坚守在医院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医事业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余热。1980年3月,老师应金山中心医院之聘,参与该院中医外科室的创建。老师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他一边带教学生,一边亲自出诊。该科室在老师的帮助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中心医院的一个特色科室。1985年,卫生院为拓展业务,决定开设中药房。时年66岁的老师,应医院之邀,承担中药房的筹建、货源采购、中药工的培训等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建和药检所考核,医院中药房正式成立并对外配方。为了配方安全,在中药房开张后的几个月里,老师把中药房当成自己的家,在那里“安营扎寨”。针对中药的炮制、切片加工等技术环节,加强对中药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并严格把好药物质量关,使中药房很快步入正轨。1991年9月,上海市农村卫生协会在枫围卫生院举办了一期“郊县中医外科讲习班”,有23名学员参加。已是72岁高龄的老师应邀为学员讲课,并做升药炮制的示范操作。他还无私地把自己积累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于一方的外用处方献了出来,分发给学员们,让学员们学习参考并从中受到教益。

探赜索隐无止境

老师常感叹说:“人生苦短,追梦路长。为医者当爱日惜力,励志图强。”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探赜索隐,自强不息。老师在医院内倡导“勤学、勤问、勤钻、勤思”的风气,以“四勤”之风,吹开求索路上的四道“门”:多学一门知识,多精一门医术,多握一门秘笈,多长一门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老师善采众长,不断完善自我。采他人之方,取他人之经,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早在联合诊所时,老师对患有夹杂症的疮疡患者,虚心请教同诊室的相关医生,共同研究和商讨治疗方案。老师还深入乡村,远赴广德、湖州等地,在当地乡村医生和农民中学到了以各种偏方治疗颈项部的非结核性淋巴结、已溃破的颈淋巴结结核等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疗效。

在过去的农村,常发生农民被毒蛇咬伤的事件,老师亲眼目睹一些因蛇伤而无药可治的农民兄弟,最后在蛇毒攻心中气绝身亡。这一幕幕的惨景,成为了老师的心头之痛。从此,老师下决心遍寻特效之药,尽力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本乡新元村,有一位三代祖传专治蛇伤的老农。老师知道后,他不辞辛苦,“三顾茅庐”,踩着高低不平的乡间小道,坐着颠簸摇摆的乡村渡船,到本乡最偏远的新元村寻访老农,虚心讨教。老农被老师治病救人的拳拳爱心所感动,毅然献出草药偏方,热情介绍草药的使用和种植方法。老师如获至宝,亲手把这种宝贵的草药移种到卫生院草药园内,精心培植,认真研制。从此,医院有了专治蛇伤的“救命药”,为救治蛇伤患者,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药物保障。

老师善拓思路,不断求索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外科常见病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临床中,以疮疡患者居多,而在现在的就诊患者中,皮肤病却较为普遍,如湿疹、过敏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等。为此,老师以变应变,加强对皮肤病外用药物的研制。老师派送我参加市皮肤病防治所举办的皮肤病防治知识学习班,学习相关知识。学习结束后,我将防治所的常用药处方及制剂方法带了回来。老师挑选几张处方,结合自己的配方,经过日夜研究,终于配制成比原有处方更有疗效的芷柏散、黄花霜等,从而更好适应了临床上的需要。

岁月无痕,人生有迹。老师一生,虽没有留下学术上的鸿篇巨制,也没有留下医术上的惊世之作,但老师昭人以德、授人以业的精神品质,仁心爱人,大医精诚的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缅怀老师的高风亮节,总结老师的医学成就,最近我们在医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科室医生的共同努力下,编撰了《王彬容中医外科经验集》一书。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敬爱的老院长、老前辈。

德厚者流光,善大者流芳。我们将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崇其德、扬其善、承其志、追其风,让老师毕生为之奋斗的中医事业薪尽火传、发扬光大。

徐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