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发 背
案 李某,女,46岁。
初诊
[主诉]右足背肿胀疼痛4日。
[病史]患者1周前在田间劳动时,不慎右足背表皮擦破,稍有出血,外擦红药水后继续劳动。第二日右足背微痛肿,表皮擦破处已结痂,第三日右足背肿胀疼痛加重,右下肢不能站立,伴有发热,恶寒。自行口服抗菌药物两日未见效果。期间,右足背擦伤处皮肤由红变为暗红色,黑色,皮损增大,疼痛加重夜间不能安睡。
[检查]右足背红肿到足踝部,足背可见3厘米×4厘米斑块,表面干燥,皮肤没有弹性,皮色暗红,中间又呈黑色,四周有小水疱,触痛(+),质中硬,无波动感。右腿骱扪及2厘米×2厘米肿块,表面光滑,触痛(+)。
[脉苔]脉滑数,舌苔黄腻,舌质红。
[诊断]足发背。
[辨证]湿热化火。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外治:黑色表皮用手术刀切开,剪除黑色表面及皮下腐肉,向前后红暗色皮肤切开,暴露皮下腐烂皮肉,促使腐脓排放畅通,撒桃花散药粉,表皮小水疱剪破,撒红玉散药粉,外敷黛军软膏,每日换1次,四周红肿用疮毒消肿丹冷开水调敷,每日2次。
内服:黄柏6克,苍术6克,紫花地丁15克,半枝莲15克,草河车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天花粉15克,人工牛黄粉每日2克(分2次冲服)。2剂,煎水服。
方中:黄柏、苍术清热利湿,紫花地丁、半枝莲、草河车、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凉血、消肿止痛;天花粉排脓消肿;人工牛黄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二诊
药后肿势稳定,溃口流脓增多,肿痛减。
外治:同前。
内服:再予原方,2日。
三诊
肿势减退,溃口渗脓水,伴见腐肉脱落,腐肉与正常皮肤已分离明显。
外治:溃口外撒桃花散药粉,敷黛军软膏,每日换药2次。
内服:原方去人工牛黄,3剂。
四诊
肿势消退,右腿骱结块缩小,无明显触痛感,足背溃口腐脓多,擦去腐脓后可现新肉,右下肢不能着地,着地时痛,溃口处伴渗有血水。
外治:疮面二味散+生肌散药粉(1∶1)外撒,敷黛军软膏。
内服:黄柏6克,苍术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生地10克,天花粉15克,山药15克。5剂。本方加用生地以补血滋阴托毒生肌。
五诊
药后右足背溃口腐肉基本脱落,已现新肉伴有少量脓性渗液,足背筋膜可见,平卧时痛退,右下肢下垂时疼痛尚明显,纳食改善,但尚乏力。
外治:复方长皮膏,每日换药1次。
内服: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熟地10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忍冬藤20克,连翘10克,山药15克。7剂。
方中:八珍加山药益气补血,忍冬藤、连翘清理余热。
嘱卧床休息,下肢不能下垂,以防新肉出血,不能行走,多走使新肉外凸,造成收口减慢,伴瘢痕引起足背畸形。
六诊
药后疮口新肉现,四周表皮已生。
继续用上药。
【按】足发背又称烂疔,是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本病案系外伤染毒成发。治疗足背发,早期应控制毒邪扩散,对坏死部分应早切开排毒,并抬高患肢,使患足置于有利于脓液引流的位置,外用桃花散药粉敷黛军软膏,起到消肿祛腐目的,加快腐肉的脱落。腐肉暴露后期新肉现,腐肉脱,在生肌收口时,使用活血生肌的复方长皮膏。注意抬高患肢,防止疮口水肿和出血,防止足背新肉增生过快,导致足趾向后向上收缩,造成足背畸形,影响以后行走功能。内服药物早期一般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溃后宜益气补血兼清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