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丹丸散妙方传承百年 简便验廉中医彰显特色
王彬容的中医外科之路
王彬容(1921年2月—2005年5月),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副主任医师,历任金山县枫围卫生院院长、金山县中医外科专科医院名誉院长。松江县(现上海市松江区)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金山县第七至第九届人民代表,金山县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金山县第四届政协常委。1987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王彬容祖上经营中药店,自幼受到中医中药文化的熏陶,一生从事中医外科,一生追求和探索用最有效的药方、最便利的方法、最低廉的费用来解除患者的痛苦。外科疾病要在治疗上得心应手,就必须通过不断临床实践来摸索出有效配方。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制备出有效外用药,为使这些外用药能够立竿见影,他从古籍和前人的经验中汲取知识,又在临诊中不断使用、不断改进,直到疗效满意为止。几十年来,正是有王彬容的坚守和执着,医院中医外科一直保留了50多种外用制剂,这些外用药都是王彬容一生的心血,他把自己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融进了这些药方中。而能够这样完整地保持着中医外科特色的中药外用药,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用药精简,注重实效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间,上海农村生活水平较低,劳动强度大,江南夏季、秋季气候炎热、潮湿,卫生条件差,所以农村中疮、疡、痈、疖及虫咬、皮炎、湿疹发病率很高。当时卫生院里又缺医少药,王彬容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方、师承的传统药都献给了卫生院,并制作成膏、丸、丹、散、酊、口服液等不同剂型在临床上使用。为满足临床需要,降低费用,王彬容又在自家园子里种植中草药,可以取新鲜药草。王彬容还下乡到卫生室指导种植中草药,凭一把草、一双手治愈了无数常见病、多发病,用草药、验方、最少的收费治病,减轻农民的治病支出,深受患者的欢迎。
王彬容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外科疾病的不同时期的正确辨证,采取办法多样,始终立足中医最有效办法解除病痛。若没有全身症状的疾病,主要用外用药,即使用中药汤剂,王彬容辨证处方,用药专一,中病即止。当时每贴用药只有七八味药,几毛钱一贴,一般不用抗生素。王彬容对疮疡痈疖的疾病,根据红、肿、热、痛、成脓等不同阶段辨证准确,用药灵活,对切开创口的拔毒、祛腐、生肌每个治疗时机把握准确。
王彬容在外用药上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不墨守成规,而是随症辨证调配外用药。他认为各种医院制剂配方相对固定,作用比较单一,每种病情不可能根据配方、功效一一对号入座,不同时期、不同人都会有不同临床症状出现,所以必须辨证用药,才能更有效。如腿痈,他初期常使用三青散药粉或做成药线来拔毒排脓,当脓液排出,肿退消尽时,如果这时脓毒尚未全部排尽,王彬容则用三青散和红玉散混起来使用,这样既可排毒,又有生肌作用,可以缩短病程,加快愈合。再如搭背,因溃疡面积大,拔毒时常用桃花散,当脓去而未尽时,局部创面可能已有新肉芽生长出现,这时王彬容就结合创面常用桃花散合生肌散一起使用,起到祛腐、生肌作用,使面积大的创面加快愈合。我们经常看到王彬容在门诊换药时,总是不停地在玻璃板上用油膏刀根据疮疡的情况调配药物,这看似很平常的举动,却反映了王彬容对各种剂型外用药的熟悉及病情辨证的精准,才能使临诊调配外用药更得心应手,才能使患者痛苦更少,病程更短,疗效更好。
勤于临诊,以医为乐
王彬容从拜师学医这一天开始,直到耄耋之年,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临床第一线,即使是在担任院长期间,他在处理公务前或开会后,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穿起工作衣接诊。夏秋二季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中午更是常常下不了班,而他都依然整日乐呵呵地接待每一位患者。看到患者痛苦而忧虑的样子,他常常讲些开心的话题或用幽默的语言引得大家高兴,在不经意之中,他却用熟练而敏捷的手法,把脓肿切开、排脓、清疮、上药、包敷完毕,一个小小的手术随即完成。王彬容经常教导他的学生,做一个中医外科医生,必须牢记“细心”二字,在疮疡有空腔形成后,手术切口位置选择、刀口大小都很重要,换药要清除腐蚀,排尽瘀脓,认真观察溃疡进展,合理配用拔毒生肌药物,这对疮疡愈合起决定作用,医生必须细心操作,细心观察。几十年间王彬容是这样讲,也是这样做的,一生忙忙碌碌,不知疲倦地工作,只要是治疗,他总是乐此不疲,无欲无求。
内外兼治,相得益彰
王彬容一直从事中医外科,深知外科疾病其证在外,其因在内,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各个组织器官。脏腑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通过经络反应到人的体表。中医外科疾病表现在体表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除外因外与个体内因有很大关系,王彬容认为有些反复发作的如有头疽,是因为体内正气不足,不能与邪气相搏,导致反复发作,要在外治的基础上通过益气养血、扶助正气,帮助机体抗病邪于体外,这就需要外治与内治相结合,才能彻底痊愈。对一些小的疖肿无全身症状,王彬容则认为机体通过肌肤表面的疖、肿将体内湿邪和热毒得以排泄,所以无需全身用药,这是人体气血旺盛,正能抗邪的表现。王彬容继承了陶氏外科的特点,对各种外科疾病很少用解表类药物,他认为当体表红、肿、热、痛出现时,其实湿毒之邪入里化热,解表药已经不再适宜。
在整理王彬容医案中可以看出,他一生中治疗疾病时内服药用药精炼、灵活、量轻、药专,这看似平淡无奇,却能收到很好效果,王彬容不求花哨华丽之词,只注重减少痛苦、见效快、疗效高、费用低。他十分注重对疮、疡、痈、疖局部的观察,对肿疡和溃疡疮面的情况,按不同个体调配适宜的外用中药,收到很好的效果。几十年来,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医外科诊疗方法。
近年来,皮肤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除了与风、火、燥、湿等外因有关,更是与患者个体的体质、气血运行有关。辨证施治和内外兼治显得更为重要。王彬容在调配各种搽剂、散剂、油膏、扑粉、霜剂、酊剂基础上,结合辨证,按不同人体给予凉血、健脾、养血、祛风、化湿等不同治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几年王彬容的门人们在皮肤病的治疗上采用内外兼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逐渐形成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又一个特色专科。
传承经典,融贯古今
王彬容17岁时跟从名医陶芑生学医。陶氏为世代中医外科、喉科名家,陶氏于20世纪30年代移居沪上行医,后加入瑞金医院中医外科,对《外科正宗》《疡科心得集》《医宗金鉴》等名著多有研究。陶氏外科主张内外统一、审因论治、内外兼顾的治疗原则,几代人积累了不少经验方,如治骨痨的内服丸“骨痨丸”,专治瘘疾的“鸡雄散”,治疗疔疮的“回疔丹”,治疮疖的“立刻消”,治湿疹的“蠲疮散”及喉科吹药“滴乳石散”“西瓜霜”。陶氏外科的诊疗特色和治学精神对王彬容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不仅继承了陶氏外科的特色,还坚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认为医家不应有门派之争,更不分南北之派,只要对疾病治疗有效他都采纳应用,对前人经典药方他也不盲目照抄照搬,而是根据自己使用和临床效果进行改进。这样的配方使用才能得心应手。在下乡时,他经常在民间或乡村医生那里收集验方,他甚至把民间蛇医请进卫生院治疗蛇咬伤,在蛇毒血清使用之前,挽救了不少蛇咬伤的濒危生命。
王彬容一生非常注重中药制作工艺和炮制方法的传承,坚持用最传统的炮制和手工制作外用药。他认为传统的炮制工艺能最好地保持中药的特性和有效性,只要他有空,他一直在制剂室研磨、蒸、熬中药,诊疗空隙时总是在用研钵研磨粉末,他认为磨得越细,药物更能渗透进伤口,疗效会更好。他对学生讲,外科医生都要十分熟练地掌握外用药的炮制和制作,才能了解每样药的特性,才能更好地针对性使用,更有效。
王彬容坚持从古籍中寻找古方,不但传承陶氏外科的验方,还善于根据临床使用和疾病变化改进原有的配方,使配方逐渐适应临床,更加有效。20世纪90年代后,各类动物类药物减少,有毒有害中药禁用,有的配方已经很难延续,王彬容及时调整用药、改进配方,使新配方既符合药品规范要求,又能适应临床需要,这样配方才能延续使用下去。
在临床中有些创面较大,溃破后很长时间腐肉难以祛尽,新肉芽不易生长,形成了经久不收口的状况,王彬容综合了《外科正宗》中的生肌红玉膏和生肌八宝丹,挑选了九味药物,组成了新的配方,主要起祛腐生新的作用。临床上对创面大的痈、疽有较好的效果。后来王彬容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褥疮中发现褥疮面积大,往往腐肉不尽,新肉芽组织难以生成,创面经久不愈,这些创面除了细菌感染外,也有真菌出现,抗菌软膏更难以见效。王彬容在原有配方上加入象皮一味,取名“复方长皮膏”,象皮一味在古方中很少记载,炮制也未见有详细记录。王彬容将坚韧的象皮用木工刨将象皮刨成薄片,与生石膏一起炒至微黄,再将象皮研细入药。经过炮制调配成的油膏具有提脓祛腐、敛疮生肌的疗效,明显地提高了疗效。几十年间应用复方长皮膏已经治愈了无数疮痈和褥疮。此后,又在癌症手术后伤口不愈合、糖尿病足下肢溃烂、静脉曲张引起的下肢臁疮等治疗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复方长皮膏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金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彬容的中药制作技艺将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心无纤尘,大医风范
在枫泾古镇,无论工人、城镇居民或周边的农民,王彬容是无人不知的名医。在物质贫乏、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年代,大多数人有过疮、疡、疖、痈及外伤的治病经历,在人们眼中,王彬容满腮胡子,手上长满老茧,整日笑呵呵,没有名医架子,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无论是对满身泥土和汗水的农民还是长满脓肿、褥疮散发臭味的老人,王彬容都非常耐心地治疗,从不会有一丝嫌弃的表情,不论男女老少都乐意找他治病。几十年来,松江、青浦甚至上海周边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的患者也会赶来,都知道枫泾有位医术精湛、医德良好的王彬容。
在医院同事、学生眼中,王彬容像一位良师益友,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中药制剂制作技艺、配方传授给学生,即使在年事已高退休以后,他依然在门诊制剂室手把手地传授他的技艺。
王彬容生活简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知足常乐。待人谦和宽容,从不对别人训斥和批评,总是态度平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作为院长,还到水利工程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为民工治病,以身作则。对政府或上级从不提出任何诉求,家中住房一直给卫生院使用几十年,从未要一分房租。退休后他也从没有开诊所发家致富的念头,依然在医院看门诊,王彬容无私奉献的品质更是在广大百姓口中传颂,他为金山卫生工作者树起了一座丰碑。
王彬容对中医外科投入了他毕生的心血,为满足临床需要,他经常千方百计采购道地中药,为保留中医外用药的制剂特色,他四处奔走,疾声呼吁。在他的努力下,1987年3月,经金山县卫生局批准,成立了金山县中医外科专科医院,这是上海市第一家中医专科医院。正是在他的坚守下,50多种中医外用的制剂一直保留到现在,一直在临床使用,才使医院外科最好地保留了中医特色。
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外科多年来一直是金山区中医重点学科、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王彬容传承的中医外科外用药的制作技艺和王彬容临床经验将继续发扬特色,为百姓健康服务。
胡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