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注

流 注

案 周某,男,52岁。

初诊(1965年10月25日)

[主诉]右肩胛部及左手臂两处肿痛5日。

[病史]患者在1周前上唇出现肿块,中间有脓点,自行用针挑破脓点,挤出少量血水,次日唇部肿痛消退,但出现畏寒发热头痛,逐渐发现在右肩胛部及左手臂上各有一肿块,伴有疼痛。内服抗生素3日症状无好转,右肩胛及左手臂疼痛加重,肿块增大,发热头痛仍有,口渴欲饮。

[检查]T38.5℃,右肩胛下肿块有掌心大,边界不清,约4厘米×5厘米,皮肤红结块,质中硬,左手前臂内侧肿胀,边界不清,皮肤红热,中间有一肿块,按之质中软,局部有压痛。

[脉苔]脉浮数,苔黄腻,舌质红。

[诊断]流注。

[辨证]余毒攻窜。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外治:黛军软膏加金箍散外敷,每日换药1次。

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全当归10克,西赤芍10克,金银花15克,净连翘10克,炒黄芩10克,炒陈皮6克,云茯苓10克。3剂。人工牛黄每日2克(分2次冲服),3日。

方中:金银花、净连翘、炒黄芩清热解毒;全当归、西赤芍活血散瘀,以消肿止痛;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陈皮、茯苓健脾理气;人工牛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综上配伍,是以清热解毒,通行散结,溃坚消散为主,以使毒祛瘀散,坚溃肿消。《名医方论》称此方为“疡门开手第一方也”。

二诊

发热未退,右肩胛及左手臂肿块增大疼痛加剧,呈抽掣样痛,右大腿外侧又见一肿块伴有疼痛,纳食减少,大便干结,查体T38.4℃,形体比前消瘦,右肩胛下及左手臂肿块红,按之质中软,中间有波动感,右大腿外侧肿块质中,触之痛。脉浮数,苔黄燥,舌质红。

外治:右肩胛及左手臂处在局麻下切开排脓,外用红三厘药线“V”形插入(保持排脓通畅),右大腿外敷黛军软膏加金箍散。

内服:穿山甲10克,全当归10克,西赤芍10克,金银花15克,净连翘10克,黄柏6克,炒陈皮6克,云茯苓10克,天花粉15克,炒白术10克。3剂,水煎服。人工牛黄每日2克(分2次冲服),3日;琥珀蜡矾丸每日6克(分2次冲服),3日。

三诊

发热减退,肿痛消减,疮口脓液逐渐减少,由稠变薄,排脓通畅,右大腿肿块明显减小,疼痛减轻。

外治:疮口用二味散药线,外贴黛军软膏,右大腿继续使用黛军软膏加金箍散,每日换1次。

内服:去穿山甲,3剂。

四诊

发热已退尽,但身体乏力明显,溃疡处流出薄脓水,右大腿结块已消退,触之可扪及扁平结块,轻压痛。脉浮数,苔薄,舌质红。

外治:疮口处用二味散加生肌散外撒,外敷黛军软膏,右大腿外敷金箍散软膏,每日换药1次。

内服:八珍汤加减。全当归10克,杭白芍10克,大川芎6克,大熟地10克,潞党参10克,生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生甘草6克,黄柏6克,忍冬藤20克。5剂。

五诊

患者自述精神好转,胃纳正常,疮面脓水减少,疮口凹陷紧缩,四周肿痛消退,右腿肿胀褪尽,触之未及硬块。

外治:同前。

内服:继用前法,原方续服7剂。

六诊

两处疮口均已愈合,瘢痕稍有凹陷,按之局部无肿块压痛。

外治:同前。

内服:前方去黄柏加山药,连服7日。

【按】流注又名九头流注,此病早期以清热解毒、行血散结、溃坚消散祛邪为主,并加用护心解毒之琥珀蜡矾丸以防热毒攻入心窍。若兼有表邪,亦不宜用祛风之类解表药(陶氏用药之法),以防热毒扩散。中期毒邪已衰,正气已虚,护正达邪,并注意保护胃气,以防止新的脓肿出现。当胃气损害时,适当食补以增强体质,此阶段为治疗之关键,若治疗不当或没有条件进补,只以祛邪为主,会导致体质日差,无力抗邪,新的脓肿不断出现,日久使人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