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 麻 疹
案1 王某,女,48岁。
初诊(1992年8月4日)
[主诉]全身风团2日。
[病史]患者2日前因食用虾后,始觉腹隐痛,继则四肢出现红色疹块,遍及胸腹,搔之肌肤灼热,遇风加剧,小便短赤。
[检查]皮肤干燥,全身见大小不等风团、抓痕。
[脉苔]脉细数,苔黄,舌质暗红。
[诊断]荨麻疹。
[辨证]血燥生风兼湿。
[治则]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方药]内服:消风散加减。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蝉蜕6克,苍术6克,丹参15克,鸡血藤20克,白鲜皮10克,苦参10克,黄柏6克,知母6克,生甘草5克。3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二诊(8月7日)
服药后疹块已退。
内服:再进3剂巩固疗效。
【按】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是皮肤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主要是身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增高,使皮内毛细血管扩张,管壁渗透性增加,血清蛋白及水分渗出和大量进入皮内组织局部水肿,从而发生风团。中医学称“风疳”“风疹块”“风团”等名,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或血中有热又感外风而发。因此治疗以祛风利湿为首选,故用防风、荆芥、蝉蜕等;丹参、鸡血藤具有活血补血之功效;同时还必须清热凉血,清除内风,故用苦参、牛蒡子、黄柏等;蝉蜕还有抗敏止痒的作用。
案2 李某,男,33岁,上海金山朱泾人。
初诊(1997年7月6日)
[主诉]身上起风团3个月。
[病史]自本年4月初开始身上起风疹块,虽经治疗,疹块不断发生,瘙痒剧烈。昼轻夜重。
[检查]周身有条状及点状风团。
[脉苔]脉缓,舌苔薄腻。
[诊断]慢性荨麻疹。
[辨证]风邪外袭,卫气不固,营卫失调。
[治则]调和营卫,疏风固表。
[方药]内服:玉屏风散和消风散加减。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蝉蜕6克,苍术6克,莪术10克,丹参15克,鸡血藤20克,白鲜皮10克,苦参1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生黄芪15克,生甘草5克。每日1剂,服7剂,水煎分服。
二诊
药后好转,夜间偶尔发生少量疹块。
照原方加牡丹皮9克、僵蚕9克,3剂。此后来诊症状消失。
【按】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就是俗语所说的“风疹块”“鬼饭疙瘩”。本病的发生多因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之气不固或复感风邪或由于过食膏粱厚味,鱼腥动风之物,或因脾胃湿热内蕴所致。本例发病3月余,时间较长,由于反复发作,气血被耗,卫外之气不固,形成慢性荨麻疹,病之根本在于体表气虚,卫外不固;复感风邪侵袭是病之标。入夜则阴盛阳衰,卫阳更虚,不能固表,故夜间痒盛。在治疗立法时以疏风固表之法予益气固表。取方消风散合玉屏风散,既疏风清热以治标,又益气固表以治本,使标本兼固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