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 痈

腿 痈

案1 钱某,女,32岁。

初诊(1976年4月12日)

[主诉]右大腿结块3日。

[病史]1周前右足背擦伤,不治而愈。近3日来发现右腿结块作痛,伴形寒发热,口渴欲饮,头痛不适。

[检查]T38.0℃,右大腿内侧扪及4厘米×4厘米结块,红肿明显,边界清,皮温升高触痛(+),质硬。

[脉苔]脉弦数,苔黄腻,舌质红。

[诊断]腿痈。

[辨证]火毒凝结。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方药]外治:金箍散硬膏,外贴。

内服: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15克,黄柏6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皂角刺15克,茯苓10克,陈皮6克,怀牛膝10克。3剂。

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清热解毒;当归、赤芍、川芎凉血活血;消肿止痛;皂角刺消肿散结;茯苓、陈皮健脾护胃;牛膝引经。

二诊

药后自觉右大腿结块缩小,肿痛减轻,热退身静。右大腿结块3厘米×3厘米,皮色微红,皮温略高于健侧,质硬,触痛(+)。脉浮,苔薄黄,质红。

外治:继续使用金箍散硬膏。

内服:原方中加用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加快结块消散。

三诊

药后自觉右大腿结块明显缩小,痛退,但多走尚痛。右大腿内侧扪及扁平结块2厘米×2厘米,质中,边界不清,皮温正常,稍有触痛。

外治:同前。

内服:患者毒邪将尽,故继予原方连服5日,巩固之。

案2 孙某,女,45岁。

初诊

[主诉]左大腿结块胀痛4日。

[病史]患者素有脚气,足趾常有瘙痒感。近来足趾处皮肤不慎抓破,出现足趾间潮红且痛。前日起足趾皮肤破损处痒痛减轻,但是左大腿内侧近腹股沟结块逐渐增大,疼痛日渐明显,夜间加剧,痛如鸡啄,伴形寒,头痛不适。

[检查]左大腿内侧扪及5厘米×6厘米肿块,质中硬,表面焮红,触痛(+)。

[脉苔]脉数,舌苔薄黄,舌质红。

[诊断]腿痈。

[辨证]湿热下注,热盛肉腐。

[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外治:金箍散软膏敷患处(每日1次)。

内服:黄柏6克,苍术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紫花地丁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茯苓10克,陈皮6克。3剂。

方中:黄柏、苍术清热利湿;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凉血、消肿止痛;皂角刺消肿散结;茯苓、陈皮健脾和胃。

二诊

药后患者自觉左大腿结块疼痛未退,形寒尚有。左大腿肿势减,结块高突明显,表皮红伴脱皮,四周质硬,中间软,稍有波动感,脓已成。

外治:局麻下,切开排脓,根据脓腔大小确定切口长短,充分开放脓腔,保持排脓畅通为要。排脓后,用三青散药线,以“V”形药线插入;外敷黛军软膏,每日换药,早晚各1次。

内服:原方,3剂。

三诊

药后患者自觉左大腿肿痛明显减轻。左大腿切口处脓液已少,肿块红肿已退,空腔内新鲜肉芽生长。

外治:再以上药药线换药,每日1次。3日后调用二味散+红玉散(1∶1)外撒,外贴黛军软膏,换至疮口痊愈。

【按】上二则病案系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致使邪毒留阻肌肤,郁结不散,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痈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早治疗容易消散,反之易化热、化腐成脓。内服以清热解毒利湿、和营消肿为治则,外治用金箍散硬膏(软膏),具有消散软坚、活血作用,亦起到箍毒作用,防止毒邪向四周发展。王彬容对硬膏和软膏使用主要看皮肤情况,皮肤厚实用硬膏,细软用软膏,确保皮肤不受伤。痈脓成后宜早期切开排毒,治愈快。脓肿切开时充分开放脓腔,保证排脓通畅,防止袋脓,影响愈合;在疮口脓液减少时,一定要继续换药,保持疮口湿润使新肉生平再收口,不可以让疮口结干痂,干痂容易引起疮口复发。

硬膏是指黑药肉内加入30%药粉调均,摊在专用布(或纸)上,软膏是用凡士林加入30%药粉调均,用时摊在棉纸(或纱布)上,两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