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头 疽

有 头 疽

案 赵某,男,51岁。

初诊(1967年6月1日)

[主诉]背部肿胀痛5日。

[病史]初起背左侧胀痛,日渐加重,如有重物压在背部,闷胀作痛,不能伸直,同时有口渴喜冷饮,夜间有形寒。小便色黄,大便2日1次,干硬,胃纳差,不思饮食。

[检查]体质健壮,背部在左侧肩胛骨下见一红肿结块,如手掌大,肿块中间高突,上有数粒小脓头,触之质中硬伴剧痛,肿块边界不清。

[脉苔]脉数,舌苔黄腻,舌质红。

[诊断]有头疽,又称上搭手。

[辨证]湿热壅滞。

[治则]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方药]外治:金箍散硬膏一张,贴与背部患处,中间留一孔(有脓点处),用立马回疔丹茶水调敷,外贴黛军软膏。硬膏3日换1次,软膏每日换1次(只换软膏,不需要再敷立马回疔丹)。

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天花粉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茯苓15克,陈皮6克,炒黄芩10克,生甘草6克。3剂,每日1剂,煎2次,分早晚各服1次。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善治红肿焮痛,乃治痈疡之圣药。天花粉、炒黄芩、连翘清热解毒,助金银花消痈排脓,瘀热阻结;赤芍、当归、川芎活血行血,消肿散瘀;穿山甲、皂角刺通络理血,溃坚疗痈;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健脾利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合,以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效。

二诊

患者自觉背部闷胀疼痛减轻,肿块较前缩小,但中间高突较前明显,脓点增多。伴抽痛,胃纳较差,畏寒已消,大便每日行1次,质中,小便色淡黄。肿块肤色红,按之四周质硬,中间有脓点处质中软,触痛明显,毒已聚。脉数,苔薄腻,舌质红。

外治:四周肿块继续贴金箍散硬膏3日,中间脓点处外撒桃花散药粉,贴黛军软膏,每日换1次。

内服:仍用前法以消肿托毒。前方加生黄芪、炒白术,去炒黄芩,3剂,偏重于托毒外出。

三诊

患者自觉闷胀明显减轻,疼痛仍有,如鸡啄一样,夜难安寐,进食有好转,两便通畅。背部肿块缩小,边界清楚,中间高突,各脓点不少已溃穿,伴有少量脓液渗出,按之质软,稍有波动及压痛。脉数苔薄腻,舌质红,脓已成。

外治:予以切开排脓,局麻下在中间高突处作“十”字形切口切开,深达脓腔为度,使排脓通畅,并祛除腐脓烂肉,尽量多保留皮瓣,术后用三青散凡士林油纱条填塞脓腔,外敷黛军软膏。次日换药时,除去填塞纱条,并稍作挤压排除腔内残留脓液,若有烂肉可修剪祛除。清洁创面后,用八将丹药粉撒在脓腔内,厚度如薄薄一层灰为度,外敷黛军软膏,脓液多时,若浸渍纱布,可每日换2次,脓少后每日换药1次。

内服:方用透脓散以清热解毒,排脓生肌。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山药15克,天花粉15克,生白术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茯苓10克,炒陈皮6克。5剂。

四诊

患者肿块疼痛明显减轻,疮口脓液已减少,胃纳正常,二便通畅。背部肿块明显减小,压痛不明显,伤口少量脓液,腐肉已基本脱尽。基底可见新鲜肉芽。

外治:二味散+红玉散(1∶1)撒在疮面上薄薄的一层,外敷黛军软膏,每日1次,至疮口痊愈。

内服:上方5剂。

【按】王彬容对有头疽外治,初起阶段善用金箍散硬膏聚毒箍毒。在使用金箍散硬膏的方法有独到之处,硬膏大小根据疮疡肿势大小而置,硬膏形状如穿心饼样,硬膏烘软后贴在疮疡四周红肿处,中间穿空的部分正好暴露有头疽中间的脓点,随后用立马回疔丹和黛军软膏,加快聚毒拔毒缩短疗程。当毒聚宜早切开引流,初用三青散药粉拔毒,以后重用八将丹外撒疮面,加强消肿解毒、提脓祛腐功效,又可以减少汞剂过敏,八将丹可以用到肿消毒尽时,改用生肌散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