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血痰食为病,推崇张从正的攻邪论

(三)对气血痰食为病,推崇张从正的攻邪论

主张重在防治乳食积滞,祛除湿阻痰饮,主张小儿慎用补法,以期邪去正安。小儿气血痰食为病,重在乳食积滞。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需大量的水谷精气来供养,但又脾常不足,运化能力差,神机未全,乳食不知自节。若纵恣口腹,超过脾胃的承受能力,即可发生伤食、积滞。伤食积滞不仅是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湿热、湿阻、痰饮、血瘀、气滞、厌食、疳证、肥胖症等病症的主要原因,而且还是感冒、咳嗽、肺炎、哮喘、癫痫、惊风、夜啼、疮疖等病症的常见诱因。因此,刘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经常向家长们宣传科学喂养知识,常说:“若要小儿安,需耐三分饥与寒”,强调要小儿忍三分饥,吃七分饱。处方用药也常用消食化乳、平胃化积、健脾助运之品。对素体阳旺、胃热偏盛、肠胃积滞者,刘老常常告诫患儿家长要纠正患儿饮食偏嗜的习惯,多进食含纤维多的食物,常说:“粗茶淡饭最养人”“膏粱厚味,足生大疔”,临床常用导滞通腑或通腑泄热法治之。

痰饮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的原因,发病极其广泛复杂。正如王隐君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为喘为嗽、为呕为泻、为眩晕,或身中结核,或臂肿肢硬、麻木瘫痪,或小儿惊风、抽搐,或癫痫。”刘老强调辨证时必须探本求原:由于湿困脾阳、脾失健运而生成的为“湿痰”或“痰饮”,因肺阴不足、津液被灼的为“燥痰”,因热而成的为“热痰”,因寒而成的为“寒痰”或为“寒饮”,因风而成的为“风痰”,因食滞不化而成的为“食痰”,因气郁不畅而成的为“郁痰”等,治疗多宗张仲景《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多予二陈汤类方,并据痰饮的成因进行加减变化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