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命名

二、命名

百日咳的名称,原是日本的俗名,我国最早叫过顿嗽,见于管橓的《保赤全书》:“若咳甚气喘,连声不住,名为顿嗽,甚至饮食汤水呛出,或咳出血者。”

崇祯11年(公元1638年)吴元溟《儿科方要》说:“顿嗽者,小儿咳,即呛顿,连声不已,嗽则脸红,吐则止。”

《幼科金针》:“夫天哮者……其证嗽起连连,而呕吐涎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

《本草纲目拾遗》:“顿咳,从少腹下,逆上而咳,连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嗽发必呕,牵制两胁,涕泪皆出,连日不愈者。”

《儿科分要》:“顿咳者,小儿咳即呛顿,一连声不已,嗽时脸红,吐则止。”

《医宗真传》:“咳嗽俗名呛,连咳不已,谓之顿呛。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则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拘挛,痰从口出,涕泪相随……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呛。”

除上述外,古代文献还有鹭鹚咳、鸡咳、痰咳、天晓呛、趸咳、迫咳等病名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百日咳这种特殊的咳嗽,已引起了历代医家的重视,百日咳的特点不断被人们所认识。

从百日咳的命名来分析,古人都是抓住了百日咳的一个特点而命名。如:疫咳、天哮、天哮呛、时行顿呛,指出了百日咳的传染性;鹭鹚咳形容咳嗽时的形态;顿咳、顿嗽、迫咳,说明了咳嗽的阵发性,痉挛性;鸡咳描述了阵咳所特有的鸡鸣样的吼声。

以上不难看出古人对百日咳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百日咳定义是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