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病的诊疗经验
温热病是冬春季节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除气候因素外,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呼吸道感染是主要原因,这类疾病以急性发热及津液耗伤为主要临床特征。刘老多从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常按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以寒凉药物清热解毒为主,并注意顾护阴液。常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麻杏石甘汤、乳蛾解毒汤、清营汤、沙参麦冬汤。
治疗小儿扁桃体炎的经验:扁桃体炎系指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中医名为乳蛾,其致病因素为外感邪毒,热由毒生,毒热炽盛,客于喉核,乳蛾乃成,刘老在治疗中重用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锦灯笼、牛蒡子、生甘草、射干、芙蓉叶清热解毒,消肿利咽;辅以赤芍、牡丹皮、马勃凉血活血,化瘀散结;青蒿、薄荷、荆芥穗芳香清透、疏风退热;佐以玄参滋阴降火,桔梗宣肺利咽、载药达病所,组成乳蛾解毒汤,大剂清解,乃除毒热,早期应用,每收捷功。若已热盛肉腐,则加石膏20~30 g以退热,加僵蚕、全蝎、蝉蜕以散结去腐;若热退纳呆,则加炒三仙(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鸡内金、藿香、厚朴、枳壳以护胃。经剂型改革而研制的乳蛾解毒合剂,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有良好的退热、止痛、消肿、消除脓点及渗出物的作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安全无毒。
疱疹性口炎的诊疗经验:疱疹性口炎亦称疱疹性齿龈口炎,多见于1~3岁的小儿,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较强,可单独发病,也可并发于肺炎、腹泻或其他急性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本病起病急、发热常达39~40℃,也可有感冒症状,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齿龈红肿或出血,舌、唇内、颊、上颚及口角、唇面等处出现单个或成簇的疱疹,很快破裂成溃疡,可伴口痛、流涎、拒食等。刘老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银翘散、黄连膏等。
幼儿急疹的诊疗经验: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毒性急性出疹性疾病,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因其主要表现是突然高热并持续3~5天,热退时或热退后才出疹,故在发热期极易被误诊,或被进行过多的检查及不必要的抗生素药物治疗等,患儿家长常惊恐不安。刘老在临床上见好发年龄的婴幼儿仅见发热而精神状况尚好者来诊时,每每详细诊察,确认无其他证候仅疑为幼儿急疹时,多嘱咐家长仔细护理,往往可不药而愈。
水痘的诊疗经验: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等全身症状和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刘老临床诊断常讲要抓住本病的特点:
一是皮疹发展快,前驱期后,皮疹开始为粉红色针头大小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即可变为水疱,1~3天即可结痂,从斑疹至丘疹、疱疹、痂疹,快时仅需6~8小时;
二是“老少四辈同堂”,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程中,斑疹、丘疹、疱疹、痂疹可同时并见;
三是黏膜见疹,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等部位也常见疹,早期为红色小丘疹,迅速变为水疱,随后破裂成为小溃疡;
四是向心性分布,躯干多而四肢少,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渐及面部,后达四肢。
如果误诊误治、误用激素或免疫缺陷者患水痘,往往表现不典型,全身症状重,发热时间长,热度高,出疹密布全身,甚至累及内脏,可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治疗上不可用激素,因激素可导致免疫抑制而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中医药治疗水痘有较好疗效,刘老常辨证选用银翘散、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并嘱咐患儿及其家长注意调护和休息,避免抓破皮疹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