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哮喘病的文献记载
中医学非常重视审病求因,因此全面认识本病的病因,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是防治的关键。我国历代医学文献有关哮喘病的记载较多,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有“上气”“喘鸣”;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伤寒论》中证有“伤感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保婴撮要》有“喘急”“喘促”;《东医宝鉴》有“痰证喘嗽”等描述。以上列举中,都有类似哮喘症状的记述。但是对发病的原因尤其对其发病的特殊性(过敏性)因历史条件所限,不能明确解释,虽然已认识到哮喘与咳嗽的不同,但对其发病的突然性、病势的急暴性常疑惑费解,甚至把病因推归为“土皇也”,曾有记载“小儿气喘,世俗则以为犯土,谓其犯土皇也”。这种说法虽不妥,但先人已揭示了类似现代医学中的过敏原因的复杂性。
隋代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病因病机的专著《诸病源候论》中的“呷嗽”很像现代医学中的哮喘,其中说到“呷嗽者就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着,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其与咳嗽大体相同,至于投药,则应加消痰破饮之物,此为异耳。”说明了其发病与痰有密切关系。
以后的金元时期朱丹溪的指出“哮喘之证有二,不离痰火,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渴水而得者”。说出了哮喘发病不仅与外感风寒、内伤痰火有关,也认识到饮食也是导致哮喘的一个因素,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哮喘病因的较全面记载。
《幼科发挥》指出:“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而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认识到本病的反复发作难以根除的特点。这些记载都为后世医家研究哮喘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目前虽然对哮喘病的发病论述较多,大都一致认为内壅伏痰是发病的宿根,而外感淫邪或饮食等则多为诱发因素。从中医文献中挖掘有关对小儿哮喘的认识,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对探讨治疗小儿哮喘证十分重要而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