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与惊热的发病特点与治疗

三、惊风与惊热的发病特点与治疗

古代医家对惊风的证候,观察和描述的极为详尽和细腻,与现代医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将惊风的症状归纳为四证八候:四证是指痰、热、风、惊而言,它不仅是对惊风的主要临床表现的总结,也是对惊风病机的概括;八候是指:搐—肘臂伸缩,动摇不定;搦—十指开合,搦之不已;掣—肩臂抽製,势如相仆;颤—头身手足颤动不止;窜—二目上视,目直似怒;视—左右斜视,露睛不活;反—身仰向后,颈项强直;引—四肢牵动,臂若开弓。由此可见,八候将惊风时临床表现中动的形态自头身、胸背、手足、肘臂、颈项至二目观察的极为细微、描述的甚为形象。

惊风的治疗遵钱乙提出的“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大法,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审因论治,常选用羚角钩藤汤、新加香薷饮、安宫牛黄丸、大定风珠等,必要时可配合针灸或西药抢救。

惊热的主要临床表现,顾名思义,其主证为发热,兼见夜卧不宁、睡中惊醒、烦躁啼叫,面色时青时赤,或时作惊惕,苔薄白,脉数乱。

对惊热治疗历代医家提出了许多方药:《证治准绳》中“惊热者,遍身发热……钱氏导赤散、凉惊丸、安神之类,皆其治也”。《圣济总录》也提到“小儿惊热,心肺积热,夜卧多惊,牛黄半分,铁粉一分研匀,每服一字,竹沥调下。”《卫生总论》“小儿惊热,牛黄一杏仁大、竹沥姜汁各一合”,《本草纲目》“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为散,每服半钱,温水服”。《证治准绳》中还指出“外物惊者,元气本不病,故治以黄连安神之苦寒。”

笔者临床中遇惊热时,多用清热安神之法,选以导赤散或朱砂安神丸加减,尚能收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