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百日咳在明代以前,还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特殊的咳嗽病症,因初期症状与一般外患疾病相似,难以鉴别,故文献记载大多是属于痉咳期的症状,或后期的阴伤木旺,肝风内动,痉厥症状的描述和治疗方法。
《备急千金要方》曰:“治小儿嗽日中差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四物款冬丸方:款冬花、紫菀、桂心、伏龙肝”,又“治小儿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紫菀、麦冬”。
《幼科全书》曰:“咳久,连声不已,且口鼻出血者,治法以茅根汤主之。”
《保赤全书·天哮》曰:“夫天哮者……治法以降火清金法,消痰祛风。”
《活幼心书》曰:“有一证,咳嗽报时、顿呕吐、克食与痰俱出,方少定……肝克脾土。”
《温病条辨·解儿难·疹论》曰:“凡小儿连咳数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如鸡声者,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本草纲目拾遗》曰:“顿咳从少腹下,逆上而咳逆,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嗽发必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者,鹭鹚咳丸主之。”
《许氏幼科七种·治验顿咳》曰:“嗽之既久,风变成热,夏月火旺克金,主治之药,宜泻火以葆金。”
以上说明历代医家对百日咳的治疗做了较详细叙述,对后世的临床研究,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百日咳的治疗方法多、路子宽,一般常用方法仍是清热泄肺,化痰镇咳为主,但也要查其具体病症,灵活运用。如:郭锦章等运用自拟“车前止嗽饮”治疗小儿百日咳153例,总有效率达93.75%。方药:车前子、光杏仁、蒸百部、橘红、川贝母、炙冬花、炙紫菀、桑白皮、浮海石、海蛤壳。鼻衄者加栀子炭、白茅根。痰中带血者加百合、白及。
要注意正邪的虚实转变,百日咳患者虽为小儿,但邪气盛实,咳嗽日久,可导致气虚,但多是实中挟虚,或实多虚少,实急虚缓,故可先泄其实。如:任国顺自制“百咳丸”治疗百日咳283例,制法:用甘遂、大戟、芫花各30g,分别用醋炒至黄焦,共为细末,面粉60g炒黄后加水熬成糊,同药制成丸,如梧桐子大,1~2岁每次1丸,每增2岁加1丸,清晨一次服下,重证可服两次,一般3~5天即可痊愈,个别病情严重者,需服药15天。
要抓住小儿脏腑娇嫩,多虚易实的特点。咳嗽不止,脾气易耗,甚则久病及母而损及脾,或金不生水而累及肾,故元气亏损是本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临床常用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之法。如:范述方运用桑杏汤加减治疗78例,其中76例服药一剂痉咳的次数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方药:桑叶、沙参、杏仁、川贝、百部、青黛、马勃、麻黄、葶苈子、桔梗、木通、冰糖、茅根。付崇林自制百天宁咳汤治疗百日咳50例,服药3~15剂,无论症状轻重,均能明显见效。方药:百部、天竺子、苦杏仁、前胡、葶苈子、生甘草、制胆星、广地龙、鲜石胡荽,鲜侧柏叶、大枣。黎炳南自订“百马汤”(百部、马兜铃、炙甘草、大枣)作为基础方结合辨证、随证加减,常获显效。
有人认为,痉咳期的症状,呕吐、目赤,胁肋痛胀、抽搐等与肝之病理有关,运用清肝泻火、平肝息风等方法治疗收效显著。如:肖淮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百日咳41例,其中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方药:柴胡、龙胆、黄芩、栀子、百部、紫菀、蜈蚣、钩藤、车前草、银花,合并肺炎者加鱼腥草、桑白皮。赵荣胜自拟经验方左金理肺汤治疗百日咳30例,痊愈25例,有效5例。方药:川连、麻黄、甘草、大黄各2g,吴茱萸0.5g,乌梅、榧子各8g,蝉蜕、百部各4g,桃红、杏仁各3g。另予琥珀抱龙丸1粒化水冲服;章璋铨自制僵蚕地龙汤治疗百日咳35例,其中痊愈27例,基本治愈6例,好转2例。方药:北沙参、桔梗、甜杏仁(或川贝)、僵蚕、地龙、天竺黄、瓜蒌皮、甘草。文仲书运用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法,治疗百日咳后期虚风内动的患儿,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方药:天冬、麦冬各6g,紫菀、百部、白前、南沙参、僵蚕、生地、花粉、阿胶、龟甲、鳖甲、当归。日本的花濑千秋采用家传治疗百日咳秘方“顿嗽汤”加石膏(柴胡3.5g,桔梗5g,黄芩2.5g,桑白皮3g,山栀子0.5g,甘草1g,石膏10g)治小儿百日咳疗效显著。
有人收集民间有效的土、单、验方进行治疗。如:黄明清收集民间有效青草药自制百日咳合剂,治疗百日咳166例,其中痊愈131例,好转25例,无效10例。方药(要求使用新鲜草药):紫花地丁、石胡荽、积雪草、枇杷叶、小金钱草、刁毒虎、一点红、忍冬藤、百部、冰糖。
中西医结合治疗百日咳,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武重威运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氯霉素治疗25例经对症治疗未效者,结果治疗6天,治愈21例,有效2例;9天治愈23例,有效2例;12天全部治愈。治法: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2mL,日一次,口服氯霉素40~50mg/kg/d,分四次服,最大量为1g/d,咳嗽消失后,继服氯霉素3天。
治疗百日咳,除上述药物外,传统的针灸疗法也给百日咳的治疗增加了新的内容。如:顾天培应用针刺治疗小儿百日咳112例,临床效果较为满意,总有效率达92%。方法:取四缝穴,经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黏液,以酒精棉球轻按针孔,每日一次,每次一手,交替七次一疗程。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百日咳,确实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尚未发现奏效快、服用方便,较理想的中、西药物。近年来,随着预防工作的不断开展,小儿普遍接受了百日咳疫苗的接种,大大地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这正符合了中医学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百日咳的治疗,更重要的防病于未然,尽快地探求出一条运用中医中药预防百日咳的路子来,造福于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