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惊风、惊热的文献记载

一、有关惊风、惊热的文献记载

惊风是儿科四大要症(痧、痘、惊、疳)之一,曾引起了许多医家的重视和探讨,在历代儿科文献记载中,有关惊风的论述占了大量的篇幅。

惊风在宋以前无此病名,一般都与痫症混淆,称之为惊痫、风痫、食痫及阴阳痫等。迨至宋《太平圣惠方》书中第85卷已有“治小儿急惊风诸方与治小儿慢惊风诸方”,指出“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小儿慢惊风者,由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入舍于心之所致也。”《太平圣惠方》虽然不是儿科专著,但它的贡献主要在于将惊和风二者结合起来,首创了“惊风”病名,并专为儿科立论,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

而钱乙则进一步对急慢惊风从阴阳虚实寒热方面给予明确的区分,认为“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慢惊则“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凉,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瘈疭、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为后世研究惊风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在临床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惊热是后人在不断地认识和总结惊风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不同于惊风的另一种证候。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指出“惊热者,遍身发热,或热而不甚,面青自汗,睡梦虚惊,频叫恍惚,有因惊而热者,有因热而生惊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身热,饮水惊惕,手足摇动,上视弄舌,印内青筋见,掌中赤,怕物生涎,此为惊热。”惊热虽不及惊风被人们重视,但从明代后对惊热的认识和描述才逐渐全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