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继承前人制剂经验是剂型改革的基础
药物是治病的武器,临症时需根据药物之间相须、相使、相长、相杀、相恶、相反进行配伍组成方剂。剂型是根据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的不同需要,将药制成一定大小和不同形状的制剂。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种剂型,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以及《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名著中可见有汤、丸、丹、散、膏、熏剂、洗剂等记载,长沙马王堆墓中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也发现了有关丸、散、汤、丹等剂型记载。由此可见古人在治疗不同疾病的过程中,根据其需要精心推敲,选用适当的剂型,用药之精,用剂之妙,是值得后人深思的。中药味苦、量多,服药困难人所共知,而小儿服药则更难,早已引起了历代医家的重视,如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汤剂只有五首,其余一百余首均为丸、散剂,可见古人在解决小儿服药难的问题上,早已在剂型上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在学习和继承前人中药剂型中,至今沿用最多的仍为汤剂(内服外用),常用于一般疾病和某些急性疾病,汤剂虽有煎服不便之弊,但因其吸收好、起效快、用药灵活,在临床应用中仍占首要地位。我们儿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要是应用汤剂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汤剂约占常用剂型的95%以上。日本的丹波元坚曾精辟地阐明说:“汤之为物,煮取精液,药之性味,浑然融出,气势宏壮,其力最峻,表里上下,无所不达,卒病痼疾,无所不适,是故补泻温凉,有毒无毒,皆以汤为代,所以用汤最多也。”但汤剂是小儿最难接受的剂型,尤其遇有重症或呕吐的患儿,就更难灌服,往往给治疗带来许多麻烦。
丸、散剂是将药物碾成细末,或以蜜、水、米糊、酒、醋为赋型剂制成固体剂型,其优点是服用方便,便于携带,疗效持久,是目前较受欢迎的剂型。我院协定处方“小儿调胃散”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小儿口疮粉”外敷治疗小儿口疮、鹅口疮其效甚佳。散、丸剂型不及汤剂奏效显著,但事先可根据需要配制,无需煎熬,随时可用,如中医的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均非汤剂,在遇有危重患儿时便可首先选用,“足以奏功于燃眉之急焉”,补其汤剂远水不解近渴之短,为后世急症的研究和剂型改革奠定了基础。
另外,传统的丹剂、酒剂、茶剂、锭剂、条剂、线剂等,均有其独特的功用,为我们进行剂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近几年来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制剂工作在继承前人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同现代制作方法相结合,又创出了许多新剂型。如针剂、冲剂、橡皮膏剂等等。这是中药剂型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别,对剂型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给药途径也是多渠道的。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中医药在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急难症中发挥特有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