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流历史

一、源流历史

在世界医学史上,有关百日咳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唐代的孙思邈(581-682年)《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嗽日中差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隋·巢元方(公元610年)《诸病源候论》:“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卷,东都药铺杜氏“有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末止,始得,嗽而吐痰,乃外风寒蓄入肺经……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气,又时长出气”,结果大喘而死,可能是百日咳。

也有人疑心此病是从日本传到中国来的,因为日本雍州府志曾记载:在弘治二年九月,东京小儿患此病的很多,死亡者亦甚众。日本的学者认为,那时京都小儿所患的咳逆是百日咳。弘治二年,相当于我国明嘉靖35年(公元1556年)。据明万历13年(公元1585年)管橓著的《保赤全书》已查到有“顿嗽”的记载,与日本比较晚了29年,因此,可以怀疑日本先有此病。可是,在沈尧中的序言说:“吏治之暇访之管孝廉,得所遗书若干卷。因命医工互相校正,梓之以传。”沈尧中所访的孝廉一定是管橓的后人,管橓不知是孝廉的先几世了,所以此病也有可能是中国先发现,后来传入日本的。日本医学史上曾说“此病是渤海客带来的”,这与上述似乎可以吻合起来。

百日咳在国外医史上最早的一份完整的记录是1578年本病在巴黎流行时De.Baillon氏所写的详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