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儿哮喘病的发病认识

二、有关小儿哮喘病的发病认识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本”是指疾病的根本,也就是病源。任何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都会出现很多症状和体征,是机体阴阳失调、五脏不和,气机失司反映于外的现象,医生就是通过这些现象来辨证分析找出疾病的本质,从而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治疗,达到有的放矢,取得满意疗效。

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小儿哮喘的发病认识简述于下。

(一)哮喘发病与宗气的关系

“宗气”是积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是由脾上输于肺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结合而成。清气系指自然界中的清净、新鲜的空气。万物生存都依赖于大气的供养,不同的生物对大气的成分有选择性的需求,人也离不开大气的涵养,尤其是纯洁清新的空气对人类生存更具有重要性,通过调查看到,人生活在空气新鲜、人口密度稀少的环境中,哮喘病的发病率较低,在人口稠密,烟尘弥漫,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则诱发哮喘发作的机会就多,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差,故更易发病,因此宗气的改变是导致患儿哮喘发作或加重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宗气的形成离不开水谷精气,《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许多患儿因进食某些食物如鱼、虾、肥腻食物等引起发病,即对某些食物过敏。

总之,调护宗气,就是要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净化大气,摒除一切对空气污染的不良因素,提高食物结构的合理性,维护脾的正常运化功能,对于缓解和治愈哮喘病都是必不可缺的。

(二)哮喘发病与寒热的关系

小儿哮喘病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数患儿在气候寒冷的冬季或夏秋冬春气温骤变时发病。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稀疏,对外界气候变化适应性差,因此非时之邪气——寒邪或热邪或风邪就容易侵犯肌表,内闭于肺,引动宿痰从而导致肺失宣散,肃降不能而发哮喘,所以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免疫能力,注意避免风寒热邪侵袭,对减少哮喘病的发生十分重要。

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淫邪后极易化热,或因过食肥甘,积滞生热,热则伏痰,壅塞于肺,肺失清肃,临床上常见到有许多哮喘患儿体态肥胖,所以平时注意儿童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适当调配营养,对预防哮喘病的发生或发作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哮喘发病与痰的关系

哮喘病的发生与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所讲的痰系指痰饮而言,“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饮一般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的痰饮,比如咳嗽之吐痰,喘息之痰鸣等,这是由呼吸道分泌的痰液;无形的痰饮是看不到的实质性的痰饮,但可以引起诸多病理变化,哮喘病即是其中一种。《黄帝内经》:“肺为贮痰之器”又兼小儿“脾常不足”,故易痰浊伏留于肺,为诱因所触发,则痰升气阻,痰气搏击而喘促哮鸣,《东医宝鉴》:“痰为风苗……火动则壅于肺,痰火交作,则咳嗽喘急,宜泻白散合导痰汤。”中医治疗哮喘多选用涤痰、化痰、祛痰方法,亦可说明痰与哮喘的发生或发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哮喘发病与五脏的关系

肺居于胸中,是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器官,通过不断的吸入自然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维持着气的升降出入,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又主一身之气,又主卫气,直接关系到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小儿哮喘的发生与肺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儿哮喘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又容易导致肺气耗散,《景岳全书》:“发久者,气无不虚。”肺气不足则卫外不固,抗御邪气能力下降,因此常易受风寒热邪侵袭而诱发,所以肺气虚是引起病久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哮喘的发生与痰有着密切的关系,痰的来源系由津液所化;脾主运化,若脾不运化则津液不能输布,贮湿而为痰,故《黄帝内经》:“脾为生痰之源”,小儿的病理特点是“脾常不足”,多因饮食不节或偏食肥甘等,损伤脾气从而导致脾气不足。中医治疗哮喘病常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以达到截其痰源而治本的目的,常常获得满意效果。

肝主升发,又主疏泄,肝气条达则气机升降得宜,与肺气肃降相配合,从而保证呼吸功能正常进行。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最易受情志变化而发生异常变化,小儿多性情急躁,倘若欲想未遂,亦多导致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必影响肺气肃降;同样,肺气壅塞不通,又可使肝气失疏,加剧肺气上逆,因此临床上因肝郁气滞而发哮喘者也实不少见。

《黄帝内经》:“呼出在肺,吸入在肾,中间脾胃受之。”强调了肾主纳气的重要意义。《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提示了肾气充沛,则摄纳有权,肺主气则呼吸均匀,气道通畅。小儿素有“形气未充”“肾常虚”的特点,所以稍有不慎,损伤肾气,肾气不足,则摄纳失司,肾不纳气。《幼科发挥·肺脏兼证》:“一女子素有喘病,发则多痰,予补肾地黄丸服之,或怪而问曰:喘者,肺府也。今补肾何也?予曰,肺主气,肾则纳而藏之。痰涎者,肾之津液所生也。哮喘吐涎,乃气不归元,津液无所受也,果服此丸而安。”肾不纳气是引起哮喘的一个重要方面。

肺主气通心脉,心主血上朝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哮喘患儿发作时或患病日久,多有口唇青紫,面色晦暗不泽,提示气机不畅或有郁闭,气滞则血瘀,同样血脉运行受阻,又会使气机更加闭塞,从而使临床症状加重,这一点在指导临床治疗上有一定探讨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已被证实,在缓解危重证候方面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常常获得明显效果,同样也提示血瘀气滞或气滞血瘀也是导致哮喘病反复发作或顽固难愈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哮喘病的发生或发作虽属肺系疾患,但与脾、肝、肾、心都有密切关系,对认识哮喘病的发生和临床治疗都有积极意义,也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