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止汗粉外扑治疗盗汗32例
刘清贞 张桂兰
盗汗是儿科较常见的症状,我们自1989年4月至10月,应用小儿止汗粉外扑治疗小儿盗汗32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简介如下。
方剂来源:本方来源于吴时机的《理瀹骈文》中的止汗粉一方去糯米粉,加浮小麦。
方药:浮小麦20g,煅龙骨10g,煅牡蛎10g,麻黄根10g,白术10g,藁本10g,冰片1g。
制法:上药共为细粉,装瓶封口备用。
用法:用纱布将细粉包裹,扑打汗出部位,7天为1个疗程。
临床资料:32例病例均来源于门诊病历,病历选择标准为睡后或睡中盗汗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8岁,最小11个月;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4个月;有佝偻病史者19例,伴有遗尿者5例,先心病1例,上呼吸道易感者24例。
疗效标准:显效:用药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汗量比前减少1/2以上。好转:用药1~2个疗程,症状有所好转,汗量较前减少不足1/2者。无效:用药2个疗程以上,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显效14例(占44%),好转15例(占47%),无效3例(占9%),总有效率为91%。
典型病例:孔某,女,1岁6个月,1989年9月12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盗汗7个月余,每睡后即汗出如洗,尤头部最显,入秋以来,汗出更甚,常渍湿枕巾、衣服,夜间惊啼不宁,饮食尚可,大便干,小便正常。望其精神佳,发育良好,唯头发稀疏不泽,查其舌红苔少,指纹青紫。诊为阴虚盗汗,嘱家长待患儿睡后用小儿止汗粉外扑汗出处,后经随访,患儿用药后二天,汗出明显减少,七天后痊愈。
体会:小儿汗症虽不是大病要证,但已引起历代医家的重视,早在《内经》中有“有汗”“寝汗”“漏汗”等记载,为后人认识和研究汗症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临床中我们体会到,小儿盗汗是指小儿在睡后汗出的一种症状,儿科鼻祖钱乙云:“盗汗,睡而汗出,肌肉虚也”。盗汗的发生责之心血不足或因阴虚火旺最为多见,小儿最多见于因饮食积滞,日久化热而致,其证除盗汗以外,常伴有潮热,手足心热,纳呆,睡卧不宁,或见口臭腹痛,大便干或泻下臭秽等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卫外不固,营卫失调,津液无束,则妄池于外,而汗出日久,必伤气阴,而致体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易生,直接影响了小儿的身体健康。
从临床中我们体会到,小儿盗汗除见有周身汗出表现外,还常见有表现为局部汗出,尤以头部及胸背汗出最为常见,因此治疗时采用外扑的方法,其效果不但好,而且也适宜。在32例患儿中有佝偻病、先心病、遗尿等病的占98%以上,更进一步说明盗汗多为虚症。小儿止汗粉是根据《内经》中“散者收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而应用于临床的,方中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治其标;白术益气健脾固其本;冰片、藁本芳香开窍,通经走络,诸药相参具有益气止汗固表之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临床证明小儿止汗粉扑治疗盗汗,不但疗效满意,而且简单易行,无痛苦,无副作用,受到家长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