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善太息的诊疗经验
善太息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张景岳:太息“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小儿自感胸闷气短,或深吸气,或叹气以缓解胸闷,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刘老临床常辨证求因,将善太息分为肝胆郁热、心气不足、痰阻气机等证进行施治。
肝胆郁热:小儿虽较成人少有情志内伤,但小儿神气怯弱,心理尚未健全,情绪不稳定,对外来的刺激缺乏应激能力,易出现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刘老常讲小儿生性执拗,极易激怒,若所欲不遂,常哭闹不休,或郁怒不语。朱丹溪谓:“小儿易怒,肝病最多”,郁怒不解则伤肝及胆而发病。《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临床发病前多有精神情绪方面的诱因。刘老常耐心做家长及患儿的思想工作,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后辅以药物治疗。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加减,口苦重者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加竹茹、黄连;胸胁胀痛重者加川楝子、青皮、枳实。
如刘姓女孩,10岁,善太息十余天。起因于考试失误,心中懊悔不已,遂出现太息胸闷、胁痛头胀、口苦心烦、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刘老辨证属肝胆郁热,先予心理疏导,后以疏肝理气、清胆泄热为法,用龙胆泻肝芍药方:龙胆10g,柴胡10g,黄芩10g,青皮6g,川楝子10g,车前子10g,竹茹10g,陈皮10g,厚朴10g,白芍6g,甘草4g。药进三剂,诸症消失。
心气不足:此型患儿多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小儿反复受邪,损伤心脉,心气不足,难以鼓动血脉,血流不畅,气机不利而出现太息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多汗、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脉数无力或结代。治宜补气养心,常用方如生脉散、保元汤加减。气虚多汗加浮小麦、生牡蛎;心悸不宁加炙甘草、生龙骨;胸痛加丹参、郁金、赤芍。
如石姓男孩,6岁,善太息6个月。初起有感冒症状,十余天后出现太息胸闷,曾诊为心肌炎,经治疗后症状减轻。近7日又有涕嚏,太息,胸闷,心悸,自汗,懒言少动。现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心率98次/分,律尚齐,复查心肌酶谱、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经刘老辨证属心气不足,先嘱患儿静养,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宜清淡饮食,不宜过饱,后以补益心气为法,用生脉龙牡芪甘方:西洋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白芍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2g,黄芪10g,陈皮10g,炙甘草6g,水煎服。药进三剂,症状减轻,继进六剂,症状消失。
痰阻气机:此型多见于素体肥胖,嗜甘喜甜的小儿。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易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阻气机,故太息时作,胸闷气短,或伴咳嗽咳痰等症状。治宜健脾化痰,行气降逆,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加减。若痰多加浙贝母、瓜蒌、冬瓜仁;胸闷加薤白、桑白皮;便秘加大黄、莱菔子、枳壳;有热加黄芩、黄连。
如李姓女孩,6岁,太息伴咳嗽7天。患儿素嗜肥甘,近日受凉后出现太息胸闷,咳嗽咳痰,痰黄黏稠,大便秘结,面舌唇红,苔黄厚,脉滑数,经刘老辨证,属痰热阻肺,气机不畅,先嘱患儿节食,宜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后以化痰清热、理气降逆为法,用二陈保和陷胸方:陈皮10g,半夏6g,茯苓6g,黄芩10g,黄连6g,厚朴10g,枳壳6g,瓜蒌20g,浙贝母10g,炒莱菔子10g,桑白皮10g。服三剂后太息止、咳嗽轻、大便通,再进三剂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