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是小儿中药剂型改革的方向
小儿中药的剂型,是历代儿科医家所重视和探讨的大问题,虽然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开辟了许多新的给药途径,但总是满足不了广大患儿的需求。这并非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无能为力,而是应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能够在2000年以前就成功研制出了膏、丹、丸、散等剂型,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医学老前辈的卓越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电脑的时代,如果再遵循守旧、固步自封,没有一点创新的精神,确实辜负了前人的期望。
所谓创新,并不意味着废古兴新、取消遵古炮制,而是要在学习和继承前人制剂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大家都知道誉满全球的日本“救心丹”就是在我国“六神丸”的基础上保留了麝香、蟾酥、牛黄、熊胆、珍珠等药物,加犀角、人参而成。我们又经研究其益气温阳的作用还不够,又增加了灵芝、附子、红花等药,成为中国现在的“活心丹”。
鉴于病窦综合征多表现为虚寒证,根据病理药理选用温补方药,主要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洋金花、附子),配伍中又加了温中、开窍、益气、活血化瘀的肉桂、鹿茸、麝香、丹参、龙脑等药,组成了新的治疗病窦综合征的新药“心宝”,在创新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因此我们要广开思路,大胆设想,要以中医的理论为依据。去年我们试制了一批小儿药物香袋,设想借助药物的气味挥发作用,来探索出一条小儿防病的路子来。
我们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腠理不密,极易受六淫之邪的侵袭,故小儿的外感病较为常见(约占门诊疾病的60%以上),而呼吸道的传染病,大都属于中医学温病的范畴。温病的转变规律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入侵人体的途径是从皮毛、口鼻而入。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朝百脉,在呼吸过程中,血液经肺流注全身。既然病邪能从口鼻、皮毛而侵入人体,那么药物也可从口鼻、皮毛而进,以达到其防病治病的目的,也就是外治法。
外治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清代徐大椿认为:“使药性从皮毛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应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内科病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综上所述,小儿剂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委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大胆创新,广开思路,勇于前进,走出一条剂改的新路子,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