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百年馈赠,绝妙隐喻

序:百年馈赠,绝妙隐喻

早在18世纪以前,欧洲和中国一样,都没有儿童的观念。欧洲的儿童只是小个头儿的大人,他们要帮大人做一切劳作,知识阶层从小读书,劳动阶层从小劳动。莫扎特七岁即上台演出,人们并不把他当作儿童,只当作小个儿的演员。

欧洲儿童的观念很晚才开始提出,同时伴随着现代化课堂教育的雏形。比如教学分科,课时分配,都是欧洲近一两百年才有的新事物。与此同时,欧洲人逐步在基础教育中遗弃拉丁文、古希腊文等经典学,学者通信和著述开始大量使用他们的本国语言,而不再限于艰深的拉丁文。中国近代儿童文学的发端,亦伴随着“人的发现”和“语言的发明”。

“五四”一代的启蒙者们,多着眼于民族的改良和国民性的改造。周作人去研究妇女儿童学,潘光旦去研究优生学以求改善人种,周建人去研究遗传学,鲁迅要改造社会以求儿童的成长有更好的外缘。其中,周作人可谓一手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儿童学。自1912年始,他大量写作儿童方面的文章。1920年,他为孔德学校做“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他对于儿童的定义十分有趣,在《儿童文学》一文中,他认为野蛮人分成三等:“一是古野蛮,二是小野蛮,三是文明的野蛮……小野蛮即是儿童。”[1]“儿童本位论”是周作人的思想,他批判旧有的儿童观念,确立要研究“儿童的世界”——儿童并非缩小的大人。

儿童有自己的生活,最可怕的教育便是压抑孩子的天性,使他变成枯燥的人。儿童也有自己的文学,周作人把儿童文学拔到很高的位置,认为那才是文学的原始状态——儿歌、童谣是诗歌的原始状态;童话、神话是小说的原始状态。这些都是人自身最想表达的东西。

早在1906年,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读到了高岛平三郎编的《歌咏儿童的文学》和他所著的《儿童文学研究》,获得了儿童学启蒙。他同时受到俞正燮和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在《关于教子法》一文抄录了在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陆放翁教子法》,罗列了古时众多反映父慈子孝、教育儿童的诗。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也促进了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之形成,他认同童真、民间、原生态、人情美、世俗美、小趣味,这是他在绍兴时养成的乡趣,也是他一直醉心的游戏精神和审美人生。孔子曰:“游于艺”。儿童需要玩具,需要寓教于乐。儿童文学最主要的功能不是教育,而是文学,是情感,是审美。对儿童的教育中,除了德育、智育、体育,还少不了蔡元培说的美育,用美育来代替宗教。美育在周作人看来,即趣味之教育。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恰恰是今日中国教育最缺失的部分。

关于审美,关于情感,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诗歌。在中国的千年诗歌文明中,诗歌永远若隐若现地时刻在场。譬如,一个人遇见美好的景色,他先看到的其实并不是这风景,因为相似的美景早在历代诗词中被反复描绘,嵌入我们的情感肌理之中,他因而感觉到那美——是心中的诗把风景召唤了出来。究竟是诗歌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诗歌;是爱情诗模仿爱情,还是爱情模仿爱情诗?这是一个问题。不论如何,敏感的心灵,必定与诗心心相印。赤子之心的孩童,是没有不爱诗的。我这些年在各地学校做诗歌讲座发现,小学生几乎百分之一百都喜欢诗歌;到了初中这个数字下降到百分之五十,即便自己不写,也有强烈的青春共鸣;等到高中,多数人对诗歌的敏感度急剧下滑,因为诗没什么用,大家宁肯去更实用的学科里埋头苦干;至于大学,更是被成功学全面入侵,写诗的成了绝对的少数派。因为诗歌和前途无关,于是变成了一桩“非功利”的艺术,渐渐无人问津。专才教育最大的弊端,不是学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孩子情感神经最新奇、最旺盛的时期,强迫他们完成大量成人强加的学习任务,这是对儿童巨大的生理破坏,也是美学迫害。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已经塑造了一代审美难民,而这种状况仍在继续。

诗歌教育,不该是未开垦的处女地。现代儿童诗歌已走过百年,关于儿童诗歌理论的专著却依然稀缺。是时候对儿童诗歌发展史料做一番归纳整理,对现代儿童诗歌演进发展做一番总结,在自我纠错当中,重新发现价值与问题。非有文艺之眼,无法收集浩如烟海的民间诗句;非有史家之笔,无法勾勒错综复杂的儿童诗谱系;非有一颗赤子之心,无法触及儿童诗歌的要害和穴位。袁增欣女史,一手拿着望远镜俯瞰梳理现代儿童诗歌的百年历史演进和全景格局,一手握着显微镜进入诗歌的幽微之境,借儿童诗歌的独特视角令时代问题纤毫毕现。这项填补空白的扎实研究,大概也是中国现代儿童学之父周作人所期待看到的。很难想像,女史在怀孕二胎期间完成了这样艰巨的工程,这一番充满母爱的孕育,似乎也是生育这部《百年中国儿童诗歌史略》的绝妙隐喻。

儿童诗歌里藏着我们最初的原型和民族的根器,它不仅仅存在于考据和史料之中,也存在于一个个启迪性的开启时刻,它还在隐秘的影响着我们的当下,其中有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依然不时地馈赠给我们。

戴潍娜

2019年6月27日

戴潍娜,诗人、作家、青年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注释】

[1]周作人:《个性之教育》,《周作人论儿童文学》,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