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过后的多元发展与艺术化回归
自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现代儿童诗歌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向艺术化回归。抗战胜利后,儿童报刊陆续复刊并且诞生了一批新的刊物,《儿童世界》《小朋友》复刊,《儿童故事月刊》《儿童导报》《儿童生活》等刊物诞生,抗战中遭受重创、全面萎缩的中国儿童诗歌开始复苏,创作主题和题材回归丰富,诗歌风格多种并存,日益成熟化、多元化,诗坛出现优秀的作者群体。
抗战的胜利让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走向昂扬乐观,这一情绪也体现在儿童诗歌中,这一特点体现最为突出的是以歌词形式出现的儿童诗歌。石秋的《光明曲》、杨克敬的《庆祝元旦歌》、黎锦晖的《过岗歌》、放平的《和平好》、包蕾的《美丽的花园》、励吾的《渡江》、北星的《新中国要我们来建造》等,道出了民族的豪情满怀、乐观自信,极具感染力。图画儿童诗将形象直观的图画和诗歌完美结合,更易吸引儿童兴趣。抗战时期一度中断的图画儿童诗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笑梅的《桃花和桃子》用四幅画呈现四个情境;芝庭的《图书馆》配以图画,细致明了;丰子恺的《白鼻豚》配以插画,形象生动;鸿文的《春天来到》用五节诗歌配以五幅图画展示春天场景;严冰儿的《孵小鸡》配以插图,将老母鸡孵小鸡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黄河清创作了《报童上学》《吃西瓜》《吃月饼》《看花灯》等。儿童故事诗重新复苏,涌现出讴歌抗战英雄或描绘儿童生活等各种题材。如卢冠六的《王长喜》,歌颂了抗战英雄王长喜的故事;吕漠野的《哥哥!我在等着你》,以对话形式述说哥哥离家抗战的故事;杨镇华的《动物理发店》,写小女孩儿给小动物理发的趣事。
销匿于抗战的童话诗歌也重新回归文坛,并广受欢迎。如金近的长篇童话诗歌《米老鼠和油老鼠》、张祥凤的《嫩苗歌》、锡寿的《撒沙老人》、施雁冰的《小皮球》《磨牙齿》等,影响最大的当属时任《现代儿童》主编的郭风在1945年出版的童话诗集《木偶戏》。《木偶戏》是郭风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诗集收录《豌豆三姐妹》《我的叔叔——稻草人》《油菜花的童话》《木偶戏》《小野菊的童话》等童话诗,著名编辑黎烈文曾推崇此书:“郭风先生的童话诗,给中国新诗开拓一个新境界,成为新诗坛的一朵新花。以一个可贵的童稚心灵,给我们眼目所见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赋予了一种纯真的生命,读来自然而亲切,充满着蓬勃的清新气息。”[15]诗歌用儿童的眼光审视世界,在战争年代用一支笔创造了一个奇幻甜美的儿童世界,为儿童创造了一方净土,成年人读了也会唤起失去的童真。郭风的童话诗歌对后起的鲁兵、圣野、田地等诗人的儿童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抗战胜利后,诗人们纷纷回归,诗歌艺术逐渐成熟、内容渐趋丰富。相应的儿童诗歌理论建设也稳步进行,儿童诗歌创作者和研究者开始探讨儿童诗歌的创作方向、题材选择、创作方法、艺术欣赏、读者对象、审美趋向等具体问题。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现代儿童诗歌的种类越来越细化。陈鹤琴主编的期刊《儿童知识》曾将儿童诗歌种类按照内容、主题、体裁、特色等细化为九个大类别:音乐诗歌、时令诗歌、游戏诗歌、食品歌谣、谜语诗歌、抗战史诗、常识诗歌、地理诗歌、时令谜语,同时还出现了新的种类,如绕口令、滑稽歌、诙谐诗,这类诗歌从本质上看与20世纪20年代的“游戏精神”一脉相承。
20世纪40年代后期,儿童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自觉发展时期,诗歌种类愈加多样,诗歌风格形成多元并存的格局。这是中国现代儿童诗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与儿童诗创作者和热心儿童诗歌的报刊编辑们的努力有直接关系。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是现代诗歌自诞生以来题材最为丰富的时期:其一,儿童生活题材。抗战结束后,儿童生活恢复正常,儿童生活题材也逐渐回归。如韩剑琴编绘的《四季读书歌》、沐绍良的《我的同学》、三姐的《上学堂》、仇重的《洗澡好》、倪克仁的《大家劳动》、崔伟的《飞机》、杨士枬的《萤火虫》、河清的《虹》、原能的《小雨后》等。儿童生活题材的诗歌创作最忌选材泛泛,金近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创作出了《爬山》《毕业歌》《我不相信》《画爸爸》等选材独特、富有童趣、充满诗意的作品。其二,爱国题材。1945年1月因战火停刊的《小朋友》杂志在复刊时曾发表《编者的话》——“复刊后的《小朋友》,我们希望他能在全面的持久的抗战中,尽他最大限度的责任:一方面作为小朋友们的精神食粮,同时,还要鼓舞起我们全国的小朋友,使成为‘战斗的一员’,拿出我们的力量来,努力卫国!”在爱国救亡的办刊宗旨下,发表了大量爱国儿童诗歌。著名诗人陈汝惠发表多首爱国题材的儿童诗歌,有《胜利的微笑》《总反攻》《滑翔机表演》《卢沟桥》《山顶上的眺望》等。其三,时事题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局变幻,这直接影响了现代儿童诗歌的政治、文化语境。一些诗人把社会、政治领域内的重大时事引入儿童诗歌,如黄衣青把目光聚焦到时事,与时代紧密联系,创作了大量时事题材的儿童诗,有《儿童节》《告诉小羊的话》《小朋友的赞美诗》《琉璃世界》《大无畏的梅树》《冬天的太阳光》《大自鸣钟》《种树》《黄花岗》《小游伴》《卫生之道》《有劳你》《九月十八日的夜》《雾的世界》等。诗人黄河清注重着眼全局,选择反映战后中国日新月异的重大时事题材,乐观地展示光明的新生活,发表了一系列时事诗歌,如《教师节》《胜利节》《向联合国的小朋友恭喜》《天下为公歌》等,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但因这类题材多为主题先行而过于理念化和抽象化,缺少一些诗意。
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现代儿童诗歌从硝烟中逐渐向诗歌的艺术性回归,这一时期诗歌风格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既有关注现实的写实风格,亦有注重幻想的浪漫风格;有抒情浓重的风格,亦有注重记事的写实风格;有直抒胸臆,亦有婉转表达。随着现代儿童诗歌创作的日趋向成熟,整体创作水平有所提升,儿童诗坛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儿童诗歌创作者和研究者们开始在自觉、自发的基础上,探索儿童诗歌的艺术规律,探讨儿童诗歌的创作方向、题材选择、创作方法、艺术欣赏、读者对象、审美趋向等具体的内容,不再像抗战时期那样把诗歌当作宣传思想和革命的工具和武器。具体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追求音韵美和形式美。各种形式的儿童诗歌创作都开始注重音韵美,要求朗朗上口,适于诵读。二是回归“儿童本位”,以童趣为中心。很多创作者开始回归“以童趣为美”的艺术追求,一些报纸期刊的编辑也将是否具有童趣作为选稿的标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抗战胜利之后,中国现代儿童诗歌审美倾向的重大转变。儿童诗歌向艺术化回归,重新回到文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