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的基本特征
儿童诗歌表现儿童的情感、灵性和体验,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作为诗歌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双重性”。儿童诗歌与新诗一样都是“自由诗”,它既具有作为诗的本质特点,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儿童诗歌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饱含儿童情趣的优美意境。意境美则诗味足,意境平则诗味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曾说过:“文学之事,其内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1]我国传统诗歌讲究意境,意境美同样也是儿童诗歌的灵魂。诗人圣野在他的《诗的美学自由谈》中说:“有意境的诗歌,才能传神。”[2]
所谓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主观情意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通俗而言,就是情景交融,使人得到一种画面形象之外的更丰富的艺术震撼。意境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儿童诗歌同样将营造意境视为最高境界的艺术追求。值得强调的是,儿童诗歌的意境美应紧紧围绕诗中所体现的儿童情趣,而儿童情趣正是体现在其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中。例如,吉葡乐的《零星瓢虫》:
有只瓢虫特爱忘事
本来它有七颗星
星期一丢了一颗
星期二丢了一颗
星期三丢了一颗
…………
这样,一星期过后,它的星星全丢了
它变成了零星瓢虫。
这首诗抓住了瓢虫的七颗星,在瓢虫的“星星”上做文章,充满了新颖、奇特的想象,极富儿童情趣。儿童奇特的想象、孩子气的疑惑、天真稚气的行为等构成了儿童诗歌的意境,这意境既可琢磨,又可感受,可感可信,神形兼备。意境是儿童诗歌应该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
(二)形象凝练的语言
儿童诗歌不但尽可能追求最高形式的语言艺术,还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和审美要求,对语言的要求更高。儿童天真稚拙的天性决定了儿童诗歌的语言要浅显易懂、生动形象。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情感,把儿童引入诗歌所创造的情境之中,更容易让儿童接受,获得陶冶。例如,林焕彰的《妹妹的红雨鞋》:
妹妹的红雨鞋
是新买的,
下雨天,
她最喜欢穿着,
到屋外去游戏,
我喜欢躲在房子里,
隔着玻璃看她们,
游来游去,像鱼缸里一对
红金鱼。
用“红金鱼”比喻“红雨鞋”,生动形象,非常贴切。由于这两种事物都是孩子司空见惯的,他们能够理解。儿童往往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易感知和接受。儿童诗歌与一般诗歌一样是精湛的语言艺术,特别讲究语言的锤炼。因其篇幅短小精悍,要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现丰富的情感,语言必须凝练。例如,刘饶民的《大海睡了》:
风儿不闹了,
浪花不笑了。
深夜里,
大海睡觉了。
她抱着明月,
她背着星星。
那轻轻的潮声呵,
是她睡熟的鼾声。
这首诗用字非常考究,把大海的柔美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形象而精练地表现出来。对于大海的呼啸和狂暴,作者仅仅用“闹”和“笑”两个字加以概括。在儿童的心灵词典中,“闹”字充满活泼、愉快的意味。用“不闹了”“不笑了”“睡觉了”等儿童最熟悉的姿态和日常活动的语言比拟深夜的大海,给人一种静谧、亲切的感觉。海面上倒映着月亮和星星的夜景被描绘成母亲“抱着”和“背着”孩子熟睡的情景,更使儿童感到甜蜜和安详。
(三)内外韵律鲜明
诗歌是一种讲究音韵节奏的文体,儿童诗歌是供儿童欣赏的,自然更要求具有节奏和韵律。儿童诗歌外在的音乐性是韵律,以押韵和意象来表现;内在的音乐性则靠情感的波动,诗歌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诉之于文字呈现出来。儿童文学作家林良曾说,儿童诗歌的语言,不但给我们“意义”,也给我们“声音”。儿童和语言的关系是:由“声音”捕捉“意义”。他们先感受到的是“声音”,然后才是声音所代表的“意义”。《看羊的孩子要睡了》是运用“节奏”写诗、“用耳朵写诗”的一个典型例子:
小河,唱歌给我听
小河,唱歌这么轻
小河唱歌
这么轻
小河
唱歌
这
么
轻
看羊的孩子在小河的歌声中睡着了——这就是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朗读这首小诗有一种声音和节奏在自由流动。“小河唱歌这么轻”反复三次,作者通过句式的反复,造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同时,音调由强到弱,语速由快到慢。这种音调和语速上的强弱变化也给人带来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音韵和节律对于儿童诗歌而言,是外形,更是灵魂。儿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往往表现为一种天成的抑扬顿挫和作品内在的情感起伏。例如,刘饶民创作的《春雨》:
滴答,滴答
下小雨了
种子说
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作者采用反复的艺术手法,在反复中不仅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同时也加深了主题。
又如,儿童诗歌《小河》:
小河,小河
绿水清波
又会弹琴
又会唱歌。
这首儿童诗歌不仅在语言节奏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内容上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音乐美的意境。
儿童诗歌是用一个个“音符”组成的“乐曲”,通过“乐曲”塑造形象和表达感情。越是给年龄小的孩子阅读的诗,越应该重视其音乐性。鲜明的韵律感给人以“读诗如唱”的明快感觉,儿童在获得情感陶冶之余能够享受语言的美感。正如儿童诗人金波所言,当构思一首儿童诗歌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伴随着“声音之流”而展现出的一幅幅连贯的画面,进而组成“声音的图画”。通过连贯的“声音的图画”,把儿童带进美妙的诗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