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儿童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自古以来,中国有重“诗教”的传统。儿童诗歌是儿童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当代儿童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为:

(一)以童心看世界,把握儿童思维

儿童诗歌的读者主要是儿童,作品当然需要适于他们阅读、有利于他们心灵的成长。儿童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他们天性好奇、天真质朴、富于幻想,看世界既单纯又本真,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来认知事物,我们把孩子的这种特点理解为“童心”。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用充满灵性的眼睛、稚拙的内心、奇特的思维,不停地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因此,在尝试创作儿童诗歌时,要以一颗童心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捕捉儿童眼中的奇妙世界,写出童趣。

首先,儿童思维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思维的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具有“泛灵”思维,在儿童的眼里“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有生命的。利用儿童“泛灵心理”进行儿童诗歌创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陆华清的《瘦小孩》:

阳光

你一定是个不爱吃饭的小孩

不然怎么会瘦成这样

连门缝都钻得进来

把“阳光”看成一个“瘦小孩”,何等奇特。作者运用儿童的“泛灵心理”,从普通的自然现象中也能挖掘出创作的素材。孩子往往对大自然的景象既陌生又好奇,他们总喜欢问许多为什么,正是因为不知道答案,他们的想象才更加有意思。诗虽然短小,但是已把阳光为什么是“瘦小孩”解释得有理有据了。儿童诗歌作为以抒情为主要特征的诗歌,很多特质与儿童的思维最为对应。儿童诗歌在本质上与儿童思维最为接近,再现儿童思维的儿童诗歌才是优秀的,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唯有以儿童为本位,参透儿童思维特性,才能真正接近儿童诗歌的本质。

其次,儿童诗歌的创作者大多是成年人,但是欣赏对象基本上是儿童。因此,当成年人创作时,由于童年早已逝去而需要寻找童心,回到童年的记忆之中,复活童年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才能写出真正具有儿童感觉和思维特点的诗歌。著名诗人金波在回顾自己怎样写儿童诗歌时,总结说:“我在复活童年以后,才能进入写作的状态。所谓复活童年,主要是指复活童年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我在创作儿童诗的时候,那种状态是与成人极不相同的,我有一种全新的、自然而然的儿童感觉,那种感觉完全是儿童生命与精神的复苏,完全是儿童时代的我在精神上的一种再现。”[3]

优秀的儿童诗歌是儿童与世界的对话,是儿童思维的诗意再现。如林武宪的《秋天的信》: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做信纸

请风当邮差

偷懒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鼠头上

有的信,掉在青蛙身旁

赶路的雁,也衔了一页回家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有秋天的信

动物们急忙准备过冬

诗人立于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来理解世界,获得了儿童的感受。诗人抓住了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将之作为整首诗想象发展的基础。把叶子看成秋天的信纸,把风看成传信的邮差,构建一个奇妙而真实的幻想世界。“偷懒的邮差”是这首诗中最奇妙、最富想象和戏剧性的语句,使整个奇妙想象的组合灵活展现,创造出美妙、浪漫而亲切的童话情境,童趣盎然。

(二)围绕童趣,表达儿童情感

儿童诗歌最首要的特质是富有童趣。在儿童诗歌创作中,作者抓住了“童趣”,就抓住了关键。所谓“童趣”,是从儿童自然流露出的对世界万物和他人的看法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趣味。这种独特趣味可以概括为:由于儿童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迥异于成人的一种天然趣味。创作儿童诗歌时,抓住童趣必须立于儿童本位,具备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感觉去感受,用儿童的想象去想象,以充满童趣的笔触与世界对话,让笔下的诗句展现童趣之美、童心之纯。由于儿童的思维逻辑异于成人,自然流露的童趣经常能在不经意中营造出幽默的效果。如詹冰的《游戏》:

“小弟弟,我们来游戏。

姐姐当老师

你当学生。”

“姐姐,那么,小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都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读完这首诗,我们会发现里面的儿童智慧和天真的思考,展示儿童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特有视角,这构成了儿童诗歌独特的魅力之一。在孩子的眼中,秩序、规范这些社会性概念都和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原本的模样不甚相同,孩子以为校长可以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这是孩子式的语言、孩子式的游戏、孩子式的理解,产生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之所以能产生幽默的效果,是因为那是儿童思维的真实再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与成人思维迥然不同的趣味。

(三)锤炼语言,写出诗情

诗歌被称为“语言的珍珠”。创作儿童诗歌,需要借助精妙恰当的语言把诗意完美地表达出来。

1.浅显、精练。诗人刘崇德说,儿童诗歌的语言应该是吸纳儿童口语、符合语言规范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儿童诗歌精确、简练的语言需要合乎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所以,创作儿童诗歌,其语言首先要做到浅显、精练。浅显是儿童诗歌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多用简洁的口语,少用抽象、晦涩的语言。如林良的《沙发》,就是用语浅显的典范:

人家都说,

我的模样好像表示

“请坐请坐”。

其实不是;

这是一种“让我抱抱你”的

姿势。

这首咏物诗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沙发的有情世界,非常有情趣。作者选用的全是儿童常用的词语、句式,不用呆板、枯燥的抽象语言介绍沙发的功能,而是采用移情的手法,让沙发自己说出“让我抱抱你”这种主动、热情、亲切的话语。这首诗变艰涩为浅显,看似璞拙,实则精妙。值得注意的是,浅显不代表粗糙,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用语。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歌也讲究精练,即在用词、用句、篇章、音韵上都需要锤炼。例如刘饶民的《大海睡了》、林武宪的《阳光》、圣野的《车上》都是用语精练的典范。

2.具体可感。在创作儿童诗歌时,语言选择非常关键。从本质上来说,儿童诗歌是感性的,要通过具体、生动的语句让诗的形象成为儿童可以看到、听到、嗅到、摸到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一些比较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化的语言难以吸引儿童。因此,具体直观、可感可触,注重抓住形状、色彩和声音等特点描绘的语言,比较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和兴趣。例如蒋邑颖的《伞花》,充分运用色彩和声音,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

淅沥沥,淅沥沥

小镇下起了小雨

街道上

顿时形成了一条流动的伞花

红的、黄的、绿的……

美丽极了

瞧,那一朵更美

粉色的雨伞下

小姑娘正扶着一位年迈的老爷爷

而她的花裙子

已被调皮的雨娃娃

溅得湿透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在色彩上偏爱明亮和暖色调的色系,孩子在儿童期更喜爱橙、黄、红、绿等色系,所以优秀的儿童诗歌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应自觉地运用一些明亮、暖色系的色彩,达到吸引儿童注意的目的,营造诗中有画的效果。

3.充满动感。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变化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儿童诗歌中,应尽量少出现静止的画面,多用充满动感的语言,即注意动作的描写,动态地展示情节或画面,营造“活泼的动态美,跃动的变幻美”。如张春得的《仙人掌》:

住在沙漠里

沙漠水不多

只好伸出许多手

向四面八方说

给我水喝

又如,胡安妮的《蛋》:

这皮球不圆嘛!

也可以滚吧。

啊!破了!

哈哈!

太阳流出来了。

孩子把鸡蛋当成皮球,“滚”过之后“破”了,“流”出了蛋黄。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呈现给儿童读者一幅充满动感的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童趣,儿童的阅读兴趣也被调动起来。

(四)掌握常用表现手法,表达诗意和幻想

儿童诗歌创作绝非易事,掌握一定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1.用“寻因法”创作。寻因法也叫“由果溯因法”,即给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寻找一个原因,并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来叙述。或许这个“因”并不十分符合常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在儿童诗歌创作中有神奇的效果,使儿童诗歌富有情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采用这种方法创作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大胆的想象,需要注意的是,“因”与“果”的联系要新奇,要突破常规。越新奇,诗歌越富有情趣;越突破常规,作品构思越巧妙。如用“寻因法”创作的儿童诗歌《长颈鹿》:

他向往夜的宁静与神秘

渴望与星星交朋友

听月亮姐姐讲天上的故事

于是,每当夜幕降临

他伸着脖子

耐心地倾听

长久地倾听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的脖子渐渐地伸长了

成了脖子长长的

长颈鹿

这是一首用“寻因法”创作的诗。长颈鹿的长脖子是“果”,作者用一个异想天开但又符合儿童想象的神奇而美丽的故事演绎出“因”。

2.用“比喻法”创作。比喻法是儿童诗歌创作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儿童诗歌写作的入门方法。这里的比喻是广义的比喻技巧,即朱熹所说的“比,以彼物比此物”。儿童诗歌写作中采用的比喻法,除了一般修辞学中的明喻、暗喻、借喻外,还包括借代、双关等。在儿童诗歌写作中最常用的是明喻法,即“甲”像“乙”的格式。暗喻法一般以“甲”是“乙”的格式出现,不说出比喻的事物,让读者自己进行联想。如当代诗人吉葡乐的《冬风》:

冬风是一个脾气不好的小姑娘。专门在烟囱里唱歌。唱得跟哭一样。

冬风唱完歌从烟囱里爬出来,白皙的瓜子脸都熏黑了。白皙的小手小脚也熏黑了。白色的小袍子也熏黑了。

她就想赶快去洗洗。

来到小河边,小河结了冰。

来到小溪边,小溪结了冰。

来到小湖边,小湖结了冰。

来到大海边。大海没有结冰,它的水真蓝。

冬风总算洗了一把好脸。洗了手,洗了小脚丫,还洗了小袍子。

冬风洗干净了,还是没有改,又去找长长的烟囱,爬进去唱歌了。

3.用“夸张法”创作。儿童诗歌要写出童趣和诗情,需要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达到奇妙的效果。在儿童诗歌写作中,可以对描写对象进行奇特但合乎情理的“扩大夸张”或“缩小夸张”。如严文梅的《腰带》:

咦,

是哪个调皮的小鬼,

给大山系上了腰带?

噢,

原来是一条小山路。

作者抓住了山路的特点,以夸张取胜。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夸张的想象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咦”“噢”两个字的运用,使诗更富情境性,童趣十足。

4.用“比拟法”创作。比拟法是儿童诗歌创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或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写。其形式特点为: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化”。比拟法在儿童诗歌中的运用最契合儿童的心理,体现儿童的童趣。如朱丽蓉的《瀑布》成功地运用比拟法,把事物“人化”:

水珠娃娃

嘻嘻哈哈

从山上滑下来

哗啦——哗啦——

溪流妈妈

开开心心

在山下唱着歌

回家——回家——

5.用“假设法”创作。假设法就是使用“假如”“如果”等假设性的语句抒发情感。运用这种方法表达,给了儿童一个表达内心愿望的机会,容易引起共鸣。如杜虹的《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成功地运用了“假设法”:

妈妈,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我要是一只小鸟,

就从海面上飞到雪山,

捧一朵浪花送给你,

捧一片雪花送给你。

我要是一棵小树,

就呼呼呼地长到天上,

摘一缕彩霞送给你,

摘一颗星星送给你。

我要是一朵金盏菊,

就一年四季开在你的书桌,

留一束阳光送给你,

留一个春天送给你。

可是,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呀,

我只能每天对你说:

妈妈我爱你。

在“如果”二字的帮助下,儿童打开了心扉,把内心最美好的愿望都展现了出来,紧接着一个转折造成了小小的悬念,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只能每天对你说:妈妈我爱你”,让人感动。

6.用“对比法”创作。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的方法。采用对比法创作儿童诗歌,在对比中凸显对比事物,更具情趣。如圣野的《雷公公和啄木鸟》,活用了对比法:

我装雷公公,

轰轰轰!

去敲奶奶的门,

敲了老半天,

敲得越是响呀,

里面越是没有声音。

我做啄木鸟,

笃笃笃!

请奶奶给我开开门,

奶奶奔出来,

像闪电一样,

欢欢喜喜接小孙。

奶奶,奶奶,

雷公公声音大,

为什么听不见?

啄木鸟声音小,

为啥倒听得见?

奶奶告诉我,

当我像小强盗的时候,

她的耳朵就聋了;

当我像小客人的时候,

她的耳朵就不聋。

这首诗将对比法运用得很好。第一段写敲门不懂礼貌,奶奶不理;第二段写轻声敲门,奶奶欢欢喜喜开门。这是不同行为引起不同结果的对比;雷公公不懂礼貌,啄木鸟讲礼貌,这是形象的对比;“轰轰轰”的大声,“笃笃笃”的小声,这是声音的对比。这首诗的主题是在探讨怎样敲门,作者不直接表述,而是采用对比手法,让儿童自己去辨别对错。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创作儿童诗歌还可以运用疑问法、悬念法、反复法、呼告法、摩声法、设问法、排比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诗歌创作常常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并将其有机融合。同时,运用任何创作方法都不可以生搬硬套,使用时应恰当、自然、和谐。

附一:部分儿童诗歌代表作家介绍

任溶溶,生于1923年,广东鹤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儿童诗集《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另有译作多种。

鲁兵,生于1924年,浙江金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鲁兵童话选》《神奇的旅行》《教育儿童的文学》等。

白冰,生于1956年,河北平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飞翔的童心》《绿太阳和红月亮》《吃黑夜的大象》等。

朱晋杰,生于1942年,山东广饶人,著有《麦笛儿》《摇篮歌》《游戏歌》《大海里的童话》《大海里的寓言》《孩子的天地》等。

张秋生,生于1939年,上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出版过童话、诗歌、散文等作品集七十多种。

圣野,生于1922年,浙江东阳人,曾创作近万首诗作,编辑出版了近八十种儿童读物。

吴昌烈,生于1945年,重庆市巴南区人,重庆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手拉手》《宝宝趣味童谣》《知识儿歌》等多部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等。

金黎,生于1945年,天津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歌词集《壮丽人生》《听月亮》,儿童朗诵诗《“六一”的故事》《什么是祖国》等多次获奖。

马业文,生于1935年,辽宁开原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学会理事,著有《彩色的童年》《孩子和鸟崽》《成语歌谣》等多部作品。

金本,生于1942年,山东龙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有《小溪,小溪》《木舟树》《告诉你》《金本童话诗选》《树眼睛》《娃娃歌谣》《新儿歌365》等。

滕毓旭,生于1937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著有《滕毓旭儿童诗》《希望之歌》等四十余部作品。多首儿童诗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

张继楼,生于192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45年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转向儿童文学,已出版儿童文学读物二十九种,著有《童年的水墨画》《种子坐飞机》等。

樊发稼,生于1937年,上海市崇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著有《春雨的悄悄话》《小娃娃的歌》等。

尹世霖,生于1938年,山东日照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委员,20世纪50年代开始儿童诗创作,著有《尹世霖儿童朗诵诗选》《智慧儿歌》等诗集十余种。

薛卫民,生于1959年,吉林伊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寂寞的风景》《含笑的花蕾》《快乐的小动物》《白玫瑰·三角帆》等。

李少白,生于1939年,湖南宁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儿童诗集《小小蝌蚪唱歌》、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等。

郑春华,生于1959年,浙江淳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甜甜的托儿所》等。

金波,生于1935年,北京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委员,著有《带雨的花》《眼睛树》等。

蒋应武,生于1932年,浙江杭州人,1962年发表的儿歌《小熊过桥》被收入三十多种选集。

聪聪,生于1941年,天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童话诗集《螳螂大诗人》《聪聪儿歌》《中国少年英雄传》《聪聪故事集》等,曾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全国少儿读物优秀奖”“中国图书奖”等奖项。

程逸汝,生于1939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枕头上的米老鼠》《辣椒大王奇遇记》《趣味儿歌》等。

黄亦波,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儿童诗集《远方的礼物》《阳台上的小客人》等。

刘章,生于1939年,河北兴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刘章诗选》等作品三十部,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

高洪波,生于1951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主任,著有《大象法官》《鹅鹅鹅》《我喜欢你,狐狸》等。

吴少山,生于1923年,浙江遂昌湖山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儿童歌选》《欢迎小蜜蜂》《吴少山儿童诗一百首》等,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潘仲龄,生于1944年,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春天的世界》《春天·童年》,多篇作品入选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材。

胡木仁,生于1940年,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童话、故事、散文、诗歌等多种集子,曾获“儿童文学园丁奖”“上海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陈伯吹,生于1906年,上海宝山人,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礼花》、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论文集《儿童文学简论》等。

刘御,生于1912年,云南临沧人,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儿歌集《小青蛙》《绿鹦鹉》《儿童歌谣》《鸟兽草木儿歌一百首》、文集《刘御教育文集》等。

金近,生于1915年,浙江上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春姑娘和雪爷爷》《春风吹来的童话》《狐狸打猎人》《金近文集》等。

刘饶民,生于1922年,山东莱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写给少先队员的诗》《海边儿歌》《百子图》《孩子们的歌》等。

冯幽君,生于1934年,辽宁新氏人,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儿歌集《老鼠打电话》、散文诗集《会飞的花》《绿叶小诗》等。

冬木,生于1935年,辽宁辽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春娃娃的歌》《小公鸡和小母鸡》《冬木儿童诗歌选》、理论著作《儿歌写作漫谈》等。

张光昌,生于1938年,山东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儿童文学集《看看哪个好》《儿歌集》等。

李先轶,生于1939年,安徽亳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儿歌集《柳笛》、童话诗集《花猫咪咪》《花蝴蝶》等。

常瑞,生于1940年,山西太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彩色的小船》、故事小说集《悔棋大王》等。

附二:经典儿童诗歌评介

月  亮

东鲁散人

小弟弟说,

天上的月亮,

是他贴上去的。

胶水用的太少,

没粘住。

风一吹,

就慢慢掉下去了。

赏析:作者抓住儿童看到月亮时的场景展开联想,直接听到孩子用稚嫩的口吻表达自己对于月升(贴上去的)、月落(胶水不牢,被风吹掉)的理解,信手拈来,便成隽永童诗。这首诗充满孩子的天真语气,将月亮的来去描述得意趣横生。

小纽扣

林焕彰

我喜欢弄脏衣服,

要常常换洗;

妈妈缝在我身上的小纽扣

那些小纽扣,

就一颗颗地脱落。

哦!童年

已经找不回来了,

像妈妈缝在我身上的

那些小纽扣。

赏析:这首诗用童年时关于“小纽扣”的回忆来抒写对于远去的童年的留恋,其中倾注了作者几多眷恋之情。

树阿姨染发

伊水

树阿姨很喜欢染发

不染发她就浑身难受。

她请春姑娘把她的头发染成嫩绿色,

请夏叔叔把她的头发染成深绿色,

请秋姑姑把她的头发染成金黄色,

也许是老染发的缘故,

到了冬天,树阿姨的头发掉完啦!

为了遮丑,她就用雪缝了一顶白帽子,

小心翼翼地戴在头上。

赏析:诗中充满孩子的童趣、天真和新奇。小作者把树一年四季的变化用“染发”这样一个形象化的比喻为主线贯串下来。在这里,冬天是最难描述的,也是最考验作者的语言能力的,如果把冬天的树写平了,这首诗无疑就成了泛泛之作。然而,小作者妙笔生花,让树戴了一顶白帽子,树一摇晃,雪缝的帽子就会掉下来,“小心翼翼”一词是传神之笔,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小童话

邵燕祥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

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

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

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

在云彩的南面,

那春天的早晨,

想要花一样开放的树叶

变成了叶子花。

想要鸟一样飞翔的花朵

变成了小蝴蝶。

想要树一样成长的孔雀

变成了孔雀杉。

在云彩的南面,

在傣家的村寨,

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

都变成小姑娘:

像小树亭亭地站在河边,

像花开在原野上,

像蝴蝶和孔雀展开翅膀,

在起舞的时光。

赏析:诗歌起语就把小读者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而,诗人的用意也不仅在于此,而是继续和孩子一同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小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而这现实中傣家小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小读者进一步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虫和鸟

舒兰

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

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

绳子就变成了一条多足虫,

在阳光中爬来爬去。

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

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

绳子就变成一群鹭鸶,

在微风中飞舞、飞舞。

赏析:这首儿童诗体现了一个小朋友帮妈妈和姐姐晾袜子、晾手帕的快乐体验,其中的奇妙就在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巧妙的构思模式,有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大胆想象,依赖这种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得神奇和美丽。

小河骑过小平原

圣野

小猫咪骑在

小妹妹的手上

小妹妹骑在

妈妈的背上

妈妈骑在

一座小桥上

小桥骑在

小河上

小河像一匹

快活的马

一路唱着歌

骑过绿色的小平原

赏析:这首诗的语言清丽明朗,节奏轻盈欢快,抒写层次递进有序。在欣赏过程中,随着对儿童极为熟悉的人物、场景的视点由小到大、由近而远的模式的推移,读者的视野会十分自然地循序拓展。欣赏这首诗,沉入诗的意境之中,令人感受到亲情的温馨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大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和谐关系。

月  牙

王宜振

你的颜色是那样金黄,

像一只鸭梨又甜又香;

是哪个馋嘴娃娃咬了一口,

把剩下的一半挂在天上……

赏析:这首诗里的情趣主要体现在儿童特有的天真奇异的想象上。把天上的月亮看作一只又甜又香的“鸭梨”,更为奇特的是儿童对于月牙形成原因的解释:是哪个“馋嘴娃娃”把“鸭梨”咬了一口,大家见到的月牙正是被咬剩下的月亮的一半。诗人在构思诗篇时,完全遵循儿童的视角,依儿童独特的想象进行。

鸽  子

林武宪

鸽子在天上绕圈子

把自己的家当圆心

绕了一圈又一圈

绕了一圈又一圈

圈圈越绕越大

不论它飞多久

不论它飞多远

永远是圆心

赏析:这首诗写鸽子不写别的,只写它绕着自己的家,一圈又一圈,团团地转。结尾时,通过两个“不论”,又把诗的意韵挖深了一层:“家,永远是圆心”,把人们永远爱家、想家、恋家这个深沉的主题悄悄地揭示在大家的面前。

书 怎 么 读

任溶溶

爷爷读书,一本又一本,

有一些书,厚得像块砖。

我忍不住,问我爷爷说:

“书这么厚,怎么读得完?”

爷爷回答我说:

“就这样: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一句一句地读,

一段一段地读,

一页一页地读……

很简单。”

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童趣和智慧的儿童诗,带着典型的“任溶溶风格”:单纯、幽默,凭借诗行排列形式上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种形象又好玩儿的游戏味道。

早晨的阳光

郁葱

早晨的阳光是一群孩子

他们悄悄挤进你的房间

没有声响

那么多孩子和你耳语

告诉你他们的一些想象

那些语言充满了色彩

穿过一片树丛,走向广场

在早晨,在芊芊青草的目光里

没有声响的阳光

大声歌唱!

赏析:诗人以孩子的视角观察到,一群孩子般的阳光悄悄挤进你的房间,与你耳语,告诉你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催你起床,你可以跟他们一起玩儿,去郊游,“穿过一片树丛,走向广场”。

绿色的孩子

胡木仁

树儿,

绿色的扫帚,

把天空,

扫得湛蓝湛蓝。

树儿,

绿色的掸子,

把云朵,

掸得洁白洁白。

树儿,

绿色的抹布,

把星星,

擦得闪亮闪亮……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儿童想象的世界,从孩子的心灵出发,把树和天空、云朵、星星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产生传神的诗意,奇特、新颖,极具创意。

打 开 小 窗

严友梅

我不知道阳光从哪儿来,

当我打开小窗,

阳光扑了个满怀。

赏析:严友梅的这首小诗很短,但读了此诗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亮丽的即兴式的抒情,读来别有风味。

我看见了风

高帆

我在楼上看见了风,

请你一定相信——

我看见风从草地上走过,

踩出一溜清晰的脚印。

风是一个胖子,

钻进了对面的树林,

挤得小树摇摇晃晃,

树缝冒出它气喘的声音……

可是当我下楼去找,

却不见了它的踪影。

草地平平,树林静静,

不知风在哪里藏身……

赏析:“风是一个胖子,钻进了对面的树林,挤得小树摇摇晃晃,树缝冒出它气喘的声音……”风为什么是个胖子呢?作者细心的观察与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捕风捉影”中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作者奇特的描述在我们的脑海中为无形的风勾画了胖胖的体形,使它变得活灵活现。

可爱的小雨点

张玉庭

两颗小雨点,

在碧绿的荷叶上,

滚来滚去。

突然,

一个碰到一个,

没吵,没闹,

却抱在一起。

啊!

我明白了,

这就是——友谊。

活泼的小雨点,

从我的花伞上,

一颗颗往下滴,

不争,不闹,

也不挤。

他们排着队在玩滑滑梯。

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呀,

他们也知道——要守纪律!

赏析:读此诗让读者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诗人的眼中,小雨点有着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情感。的确,动情的东西才令人向往、令人感动。

小金鱼

应学义

小金鱼,

爱打扮,

穿着花衣裳。

小金鱼,

太贪玩,

东游游,

西转转,

老师要考它,

它啊干瞪眼,

吐出几个零蛋蛋。

赏析:读了这首诗,你也许会笑出来。作者创设了小金鱼应考的情景,只可惜贪玩儿的小金鱼只得了零分,这有很强的趣味性。在儿童诗中,情和趣是不可分的,纯正的趣味往往和美好的愿望、情感联系在一起,儿童诗需要的正是这种纯正的趣味。

【注释】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圣野:《诗的美学自由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金波:《我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中华读书报》,2015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