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儿童诗歌的演进及景观
2025年09月12日
第三节 “五四”儿童诗歌的演进及景观
“五四”时期儿童诗歌的拓荒者们对早期儿童诗歌进行了多方位开拓和建设。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现代儿童诗歌,也开辟了其现代化的道路。随着“儿童的发现”,儿童、儿童教育、儿童文学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不少人开始参与儿童诗歌的搜集、整理、翻译、理论研究和创作等,其中有一批作家经由儿童诗歌创作走向文学之路,甚至成为文学大师。因参与儿童诗歌探索和建设者众多,且不乏有经验的成熟作家,他们为儿童诗歌的诞生和成长做出了多种开拓性的尝试,这使得尚在摇篮中的中国现代儿童诗歌一诞生便有了很高的起点,儿童诗歌的各个领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就。
相较清末民初而言,“五四”时期的儿童诗歌具有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在“五四”时成为一种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不同于晚清时仅作为“学堂乐歌”的歌词形式而存在,“五四”时期的儿童诗歌已经摆脱了这种“附庸”地位,成为一种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虽仍有歌词创作,但与儿童诗歌已经严格区分开来。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更有利于儿童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发展和成熟。其次,儿童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晚清深受“诗界革命”影响的学堂乐歌,爱国、道德启蒙的功利主义色彩较为浓重,在内容上比较重视“爱国”“革命”“尚武”“勉学”等所谓“新意境”的营造。“五四”时期大多放弃了“文以载道”即借儿童诗歌进行现实、功利主义的追求,更具有娱乐精神和游戏精神,更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清末民初诗歌在形式上依然追求“古风格”,强调保留古典诗词的音韵格律,而“五四”时期的儿童诗歌是在“白话文”及“白话诗”运动中自然孕育出来的,在语言上更趋向于口语化、儿童化,在形式上更是不拘泥于音韵格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