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规范的构建

第四节 儿童诗歌规范的构建

中国现代儿童诗歌不断走上自觉,并不表明就能够产生真正具有现代意味且适宜儿童阅读欣赏的儿童诗歌作品。“五四”时期的文学先驱们在推进儿童诗歌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致力于现代儿童诗歌规范的构建。

中国现代儿童诗歌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在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儿童的发现”及“儿童本位论”为现代儿童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为儿童诗歌的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保证。当时,新文学的著名作家几乎都对儿童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儿童诗歌规范的原始构建。中国现代儿童诗歌的拓荒者们一方面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如规范什么是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地位、作用、意义等诸类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又把强烈的现代意识渗透到这些基础性建设工作中,使中国现代儿童诗歌一开始就在一座高标准发展平台上展开。拓荒者要从几乎空白的儿童诗歌荒原中构建起现代儿童诗歌的规范,实为不易。

郑振铎创办了《儿童世界》杂志,担任主编,他力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并身体力行为孩子们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儿童诗歌。他曾在一篇序言中提出自己的儿童诗歌理念:“诗歌的声韵格律及其他种种形式上的束缚,我们要一概打破”,“我们要求‘真率’,有什么话便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我们要求‘质朴’,只是把我们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雕琢与粉饰不过是‘虚伪’的遁逃所与‘真率’的残害者”。[29]这显然是“五四”时期“自由体诗”的代表性宣言,一定程度上对儿童诗歌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追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他创作大量儿童诗歌,如《雀子说的》《谁杀了知更雀》《两只小鼠》《小鱼》《蝇子》《麻雀》等以动物为主角的儿童诗歌,《散花的舞》《风之歌——四个学生唱》《海边》等描绘大自然的儿童诗歌。这些创作尝试正是他所倡导的诸多规范的体现。周作人在1913年《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的《书籍绍介》专栏中,提到了胡君复的《幼稚唱歌》(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对这本书进行了明确的批评,认为著作此书者不知道儿童歌谣的性质,“且儿歌之用,贵在自然,今率意造作,明著教训,斯失其旨”[30]。批评了作者对儿童诗歌性质的误解,认为儿童诗歌中如果充斥教训就失去了儿童诗歌的本质,这是较早对儿童诗歌创作原则的规范。

儿童诗歌创作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启蒙与儿童教育方面功不可没。儿童诗歌的创作者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儿童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在诗歌的艺术形态上进行了探索与建设。

其一是:以儿童视角创作儿童诗歌。诗人们以儿童的立场和视角进行创作。如叶圣陶、朱自清、胡怀琛、严既澄等人的儿童诗歌以儿童视角见长。叶圣陶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曾这样说过:“创作儿童文艺的文艺家,当然着眼于儿童,要给他们精美的营养料。”[31]正是为实现这一艺术目标,他一直在儿童诗歌创作上进行不懈探索,给儿童以“精美的营养料”。他的探索尝试为现代儿童诗歌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如《拜菩萨》是一首有趣的儿童游戏诗,写一个孩子把自己的父亲拉过来当作菩萨拜,最后却又推倒了这尊“菩萨”。这首诗的情境设置彰显了叶圣陶所尊崇的儿童视角。严既澄创作中的儿童视角亦尤为明显,他强调儿童诗歌应能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并指出“儿童还他一个儿童”。这种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观念,使他的儿童诗大都站在儿童立场。如他的《竹马》,写的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游戏,表现出的是儿童内在的游戏精神:“竹马儿,大家骑上走如飞,哥哥跑得快,弟弟跑得迟;妹妹年纪小,有竹马也不能骑。”

其二是:以成人视角创作儿童诗歌。这类儿童诗是诗人童心的自然流露。俞平伯的《忆》是对儿时的追忆,所抒发的是诗人想召回“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朱自清在《忆》序言中的评语)。冰心的儿童诗大部分是成人视角的,如其刊于《晨报》的儿童诗《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任你深思也好,微讴也好;驴背上,山门下,偶一回头望时,总是活泼泼地,笑嘻嘻地。”

在儿童诗歌探索的先驱中,刘半农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诗歌改革的具体主张和意见。他发表在《新青年》第3卷上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专门探讨了诗歌的革新。他大力提倡“增多诗体”“于有韵之诗外,别增无韵之诗”,这样才能冲破旧有诗律的束缚,在“形式一方面,既可添出无数门径,不复如此前之不自由,其精神一方面之进步,自可有一日千里之大速率”。[32]这一主张与儿童对诗歌的精神需求相吻合,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了新文学运动先驱们的响应,“无韵诗”迅速风靡。刘半农本人为实践这一主张,做了一些尝试,他的“拟儿歌”体儿童诗就是贯穿这一主张的创新之作。

在鲁迅、周作人、郑振铎、赵景深、冯国华等一批儿童文学拓荒者的努力下,“儿童本位观”逐渐成为当时儿童诗歌创作的共识。如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一文里,批判了以往对儿童的错误认识,在《儿童的文学之研究》中对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进行了强调,冯国华在其《儿歌的研究》中亦对此有所表述。

总之,在规范儿童诗歌的过程中,儿童诗歌的拓荒者们在一片荒芜中一步一步为儿童诗歌开辟出一条道路,使其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