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中的现实主义转向与艺术回归
2025年09月12日
第四章 硝烟中的现实主义转向与艺术回归
“五四”退潮之后,整个儿童诗歌领域不复原先蓬勃生气。这种逆转在20世纪30年代较为明显,客观看这种逆转来自外部,并非儿童诗歌的内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事不断,构成了这个时期儿童诗歌发展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了尚在婴儿期的中国儿童诗歌。儿童诗歌在战争洪流的裹挟之下,服从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需要开始调整方向,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随即进入全面低迷的状态:诗歌种类开始逐渐减少,在诗歌主题和儿童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了两类形象:战争中的苦难儿童和英雄儿童。进入抗战以来的现代儿童诗歌成为宣传抗日救国的武器和工具,诗歌风格明显转向,由浪漫主义趋向现实主义。硝烟中的诗人和理论家无暇对儿童诗歌的理论做系统的构建,大多是适应现实的需要进行呐喊。儿童诗歌创作出现了“童心”(继承“五四”儿童诗歌传统)和“革命”(肩负时代精神重任)两个基本走向。二者互为交错补充,共同推动着中国儿童诗歌的发展。在整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阶段,儿童诗歌创作出现了抗战潮流,诗人们纷纷调整创作方向,“抗战鼓动诗”和“大众化写实诗”成为主流,“革命”与“抗战”成为当时儿童诗歌的核心话语。自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现代儿童诗歌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逐渐向艺术化回归。20世纪40年代后期,儿童诗歌进入一个新的自觉发展时期,趋于成熟,诗歌风格趋于多元并存的格局。现代儿童诗歌从硝烟中逐渐向诗歌的艺术性回归,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